11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清明念

(2025年04月02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玉初  
  记忆的本能,让人的心里装下许多东西,有美好的,也有糟糕的。我有时在想,心中若一直在装东西,会不会有装满的一天?还有,装下的那些美好的或糟糕的东西,会不会互相打架抢地盘呢?好在,我们有记忆的本能,也有遗忘的本能。通过遗忘,或搁置或清除部分记忆,好腾出新的空间,给未来以机会和可能。
  春雨绵绵思故人,清明时节泪沾巾。在清明节这个特别的日子,人们往往不自觉地重启那些被搁置的记忆,倾诉思念之情。
  念及她的“好”。山上的竹笋开始破土了。上山时,大伯不停地提醒我们不要踩笋:“踩坏一棵笋,就毁了一根竹子。”在竹林与荆棘中,我们找到了“延娇老人家”的坟。按照辈份,我应该叫“延娇老人家”为婆婆,她姓什么,大伯也不知道,只晓得她无儿女,大家都叫她“延娇老人家”。
  在“延娇老人家”墓前,大伯放了一束清明花。“你一世可怜,对我们的好永不敢忘。”大伯还是个孩子时,肚子里像养了条馋虫,总是饿得慌。大伯和几个孩子摸的鸟蛋,水沟里摸的鱼,都拿给“延娇老人家”,让她给做着吃。最让大伯难忘的是“延娇老人家”做的稗草粑。大伯和几个孩子到田间抽来稗草给“延娇老人家”,“延娇老人家”晒干后把小米粒打下来,用锅烘干,再用手推磨磨细,也不知她从哪里变出一点糖,拌在里面。“吃着特别香,特别甜。”大伯现在说起来仍念念不忘。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无以为报,那就记住人家的“好”,让生活有温度,让向善长存。
  念及他的“过”。“老三,我来给你上坟,帮着彩萍和红萍给你插清明花。两个女儿过得都很好。彩萍生了二孩,是个儿子,红萍也找了对象。”说完这些,三婶把手中的清明花插在了三叔的墓前。沉默片刻,三婶继续说:“侬躺在这里一身轻松,害得我一个人忙前忙后,也没人和我说说心里话。”三婶后面的话被她的哽咽打断了。
  三叔走得并不突然,得病后在家拖了一年多。三叔过世后,三婶有很长一段时间陷在悲痛里面出不来。那时,大女儿彩萍刚成家,小女儿红萍还在读大学,邻居劝三婶不要太伤心,但劝来劝去都没有用。后来,九十多岁的四奶奶一句话点醒了她。四奶奶也是个经历过苦难的人,早年就失去了丈夫,一个小脚的女人带着三个孩子,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四奶奶说,她当时想一了百了,但看到孩子又不忍心。一开始,她总想着丈夫对她的好,越想越心痛,后来她慢慢想通了——“我得想想他的‘过’。想想他辜负我的事,慢慢地人就解脱了。”
  三婶也想着三叔曾经的“过”——抽烟、喝酒……在病床的最后一年更是开始“折磨”家人。想着想着,三婶变坚强了,还在镇上的一家饭店找了份帮工的活儿,人也变开朗了。
  人生多相忘,唯不忘相思。三婶当然没忘记三叔对她的“好”。只是生活总得向前看,不能让悲痛左右自己的生活。
  清明是一场思念,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生活中的事,要拿得起,放得下,不妨多一份坚强与自我解脱,用“好好活”来对故人作最深情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