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晓萌
近年来,针对“银发族”的诈骗屡见不鲜。为提高老年人防骗意识与能力,潍城公安分局民警讲解了生活中常见的针对“银发族”的骗局,并送上防范秘籍。
民警介绍,现在以老年人为犯罪对象的诈骗犯罪层出不穷,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代办社保”骗局。不法分子谎称认识社保局等部门工作人员或冒充银行、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谎称可以代为补缴“社保”、代办“养老保险”等,在收取相关费用后,携款跑路。
“以房养老”骗局。不法分子以“以房养老”为名,诱骗老年人办理房产抵押,再把借来的钱拿去买其所推荐的理财产品。一旦资金链断裂或公司跑路,将面临高额债务,无力偿还“借款”时,房子将被收回,最终房财两空。
“养生保健”骗局。不法分子以免费体检、领取奖品为诱饵,吸引老年人参加“健康讲座”“专家义诊”等活动,以“祖传秘方”等为噱头,虚构或夸大产品功效,诱骗老年人购买“保健品”。
“黄昏恋”骗局。“黄昏恋”骗局是“杀猪盘”的一种,不法分子利用单身老人情感缺失、生活孤独的特点,通过网络或短信交友发展为“恋爱关系”,再编造各种理由索要钱财。
“低价旅游”骗局。不法分子以“低价游”“免费游”为噱头,通过强制、诱导、捆绑销售等手段,诱导老年人购买保健品、奢侈品、投资理财产品,或吸引其注册会员、预交费用等。
“文玩收藏”骗局。不法分子以帮助老年人拍卖其收藏品为诱饵,虚构高价,诱骗老年人委托代为拍卖,收取高额“服务费”;或者是将一些工艺品冒充为高档收藏品,虚假承诺短期内会有较大增值空间,诱骗老年人高价购买。
民警提醒,面对形形色色的骗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贪图蝇头小利,不轻信他人,牢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凡是有人让您出钱,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儿,不能轻易将自己的钱拿出来。
提高反诈意识。平时要多关注新闻媒体、社区宣传栏等,了解当前多发的各种诈骗手段,提高警惕。不轻信网络上的“熟人”“亲友”,保护好个人信息。接收到能够说出自己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的陌生电话、短信时,要提高警惕,保持谨慎。
讲科学,不迷信。要从正规渠道获取科学的保健知识,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警惕医疗效果显著的“神医”“神药”等虚假广告,以防陷入“药托”的骗局。
常与亲友沟通。遇到拿不定主意的事情不急于决策,不固执己见,多听取亲友意见,常与亲友交流。如有投资交易等金融活动,一定要跟家人商量之后再决定。子女要与家庭中老年人更多交流,对他们给予更多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