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我的花园我做主”!我市共建花园这样建

(2025年04月02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房前屋后、社区一角,随处可见的绿色空间和恣意绽放的花朵,蕴藏着市民日常生活的“小确幸”。日前,市城管局召开2025年共建花园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全市共建花园工作,今年全市计划建设共建花园30处。共建花园与城市花园有何区别?市民如何参与其中?3月31日,记者咨询了主管部门。
□文/图 本报记者 周晓晴
今年将新建共建花园30处
  高低错落的建筑勾画出亮丽的天际线,一旁的白浪河蜿蜒流淌,两岸繁华与自然交相辉映;以潍坊植物园、人民公园、虞舜公园为代表的城市公园、绿地陆续开放共享,功能从“见绿、近绿”延伸到“亲绿、享绿”;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口袋公园里,浓荫遮蔽之下,阵阵欢声笑语传递着独属于潍坊人的慢生活……
  随着公园建设迭代升级,我市持续解锁公园城市的“新玩法”。今年全市城市管理工作会议提出启动共建花园工作,计划建设共建花园30处,其中各县市区(开发区)各建成不少于2处,打造“全民共建、百姓花园”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特色品牌。
  市园林环卫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共建花园是以社区等绿色公共空间为载体,调动公众、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专业力量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方式,打造市民身边的亲自然公共空间,让其成为全民参与建设、学习知识、交流体验的平台,并以此开展种植体验、花园共管、植物互换、科普宣传、技术服务等市民园艺活动。
  与政府主导的城市公园不同,共建花园不是单一的公园建设,不追求高大上的景观效果,而是通过征求市民意见,综合市民意愿,以大家喜爱的花卉植物、建造形式打造身边的园林微景观,其意义在于全民共建共享自己的花园,花园建在什么地方、怎么建、如何使用管理,大家说了算。让市民在动手参与的过程中体验自然生态,以花园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提升市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促进社区人际关系和谐,进而推动社区营造与社区共治。
  据介绍,共建花园旨在为公众提供“可参与”和“亲自然”的城市健康生活空间,主要体现三大愿景:共同营造身边的自然,即融入生态友好建设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推进增绿添美和改善人居生态环境中重构城市、人、自然的关系;塑造全龄友好、活力多样的绿色公共空间,即融入儿童友好、老年友好等面向不同使用人群的花园设计,展现独特的人文特色,持续开展多样的共建活动,激活城市绿色公共空间活力;构建共治社区与服务社会的平台,即通过花园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引导城市居民参与社区共治和社会服务,提升市民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并以此为带动,激活城市各个微空间,增强社团邻里的向心力、凝聚力,构建更具韧性、更加和谐的城市文明生态。
整合多方资源参与共建
  为高效推进共建花园建设,我市建立了政府部门主导,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多方参与的多元共建机制,充分发挥各参与方优势。
  市城管局负责制订全市建设计划,提供政策支持、开展园艺培训、技术指导和志愿服务,统筹推进各县市区(开发区)建设工作。各县市区(开发区)城市绿化主管部门负责制订本地计划,开展设计、建设运营、园艺种植等培训,指导组建运营团队,科学选址并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拓宽资金来源。
  街道、社会工作站等单位负责开展民意调查,协调用地共识,发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建运营团队,落实建设及维护方案,确保可持续性;学校、企事业单位负责组织师生、家长、员工参与设计建造和运维,提供资金、物资或场地支持;社会组织可推荐选址,协助组建团队,动员居民参与,倡导捐资建绿、认养认建。
  市民个人可参与设计和建设,提供资源认养认建,或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参与日常养护。
将花园融入市民生活
  在共建花园建设中,我市将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单位绿地等闲置地块潜力,结合自然、文化特色和居民需求,打造集生态自然、休闲娱乐、儿童友好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空间,成为市民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共建花园主要分为五种类型——社区型:位于社区广场、绿地空闲地或边角地,由绿化部门、街办、党群服务中心、居民、物业等共同参与,可结合党建志愿服务开展活动;居住区型:位于居民小区内,服务有强烈绿化需求的小区;单位型:位于企事业单位内,由单位发动员工参与,优先选择养老院、医院等公共服务单位,建设资金主要来自社会,政府提供技术指导;校园型:位于学校或教育机构内,由学校组织师生、家长参与,与自然教育、德育、劳动教育课程相结合;公园型:位于公园、广场等公共绿地,通过认养、认建、冠名、捐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共建。
  共建花园作为重要公共空间,将定期举办植树绿化、认种认养、科普宣传、植物互换等活动,邀请居民和志愿者参与,共享绿色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