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桃红柳绿,万物欣欣向荣。在潍坊,清明节有扫墓祭祖、擀饼、碰蛋、踏青、放风筝等习俗,既有对先人的深情追忆,也饱含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魅力。近年来,潍坊人既延续慎终追远的传统精神,又融入环保理念等,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清明文明新风尚。
□文/图 本报记者 刘燕(署名除外)
从“烟火祭扫”转向文明祭扫
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在潍坊,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自古传承,至今不辍。每到清明节前后,人们往往会到先人坟墓前铲除杂草,祭拜一番,寄托哀思。3月30日,老家青州市谭坊镇老鸦村的赵先生带着妻女回家祭祖。“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回老家祭扫,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也让孩子感受祭扫文化。”赵先生说。
每年清明节,潍坊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灵山仙庄都会迎来祭祖高峰。为缓解市民清明祭扫的交通压力,今年清明节期间,市公交集团联合潍坊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开通D85路灵山仙庄潍城便民专线、D86路灵山仙庄奎文便民专线、D87路灵山仙庄高新便民专线3条免费祭扫定制公交专线,方便市民出行。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用菊花等花卉代替纸钱,以花香替代烟尘。灵山仙庄推出“鲜花换纸钱”活动,减少环境污染。
云追思,祭英烈。今年清明节期间,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发布“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祭扫活动倡议书,倡导公众以文明、节俭、绿色、安全的方式进行祭扫,可通过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户网站、中华英烈网、山东英烈网等平台,向烈士致敬默哀、点亮蜡烛、签名寄语,表达对英烈的感念之情。
擀饼碰蛋寄托美好生活愿望
擀饼是潍坊人过清明的习俗之一。清明节临近,不少市民支起鏊子擀饼,将擀好的饼送给街坊邻里,共同迎接清明节到来。
3月29日,昌乐县宝城街道后石埠村的赵兰芳老人和女儿们一早就支起鏊子,和面、擀饼、烧鏊子……几人相互配合,谈笑间,一个个面团在滚动的擀面杖下变成又薄又圆的面饼,在鏊子上经过一番折叠翻转,很快一张张开满“黄花”的单饼烙好了。“手擀饼又香又有咬劲,除了给家人吃,我们还分送给邻居们,营造过节的气氛。”赵兰芳说。
清明碰鸡蛋,除了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外,还蕴含着对生命、对生育的敬畏和崇信。在潍坊,人们有清明节吃鸡蛋、碰鸡蛋的习俗,将煮熟的鸡蛋互碰,谁的鸡蛋先破,谁就算输。大家还会在煮好的鸡蛋壳上绘制喜爱的图案,互相碰鸡蛋,传递美好祝福。
除擀饼、碰蛋外,在潍坊还有吃青团的传统,市民在家制作艾草青团,加入抹茶、红豆、蛋黄等馅,制作的青团软糯香甜,为节日增添一抹春意。
多彩运动为节日注入新活力
潍坊被誉为“世界风筝都”,清明放风筝的习俗尤为兴盛。古时,人们将病痛与晦气写在纸鸢上,放飞后剪断线,寓意送走灾难。眼下春暖花开,放风筝成为众多家庭亲子活动的重要内容。城区市人民广场、浮烟山放飞场等处是市民放风筝的好去处。清明节前后,风筝漫天飞舞,孩童打闹嬉戏,充满活力。“马上到清明节假期了,我已经买好风筝,准备带孩子去市人民广场放飞筝。”奎文区江山帝景小区居民李女士说。
潍坊的春天繁花似锦,正是踏青赏花的好时节。清明前后,市人民广场的樱花竞相开放,市民纷纷走出家门,感受大好春光。另外,青州云门山、临朐沂山等地也是市民赏花踏青的好去处。
荡秋千,释放春日活力。清明荡秋千也是潍坊的一大特色,潍坊秋千形式多样,既有直秋千,又有转秋千,寓意“荡除百病”。走进城区各居民小区,随处可见荡秋千的孩童,他们为传统节日注入新活力,承载着传承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