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潍坊核雕:

方寸之间
气象万千

(2025年04月02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图 本报记者 于哲
  
  在潍坊的街巷深处,桃核的碎屑簌簌飘落,匠人手中的刻刀在方寸果核上起落如飞。一个寸许长的桃核,经过千百次刀锋流转,竟化作亭台楼阁、市井百态的微缩世界。这门被称为“微雕神技”的核雕艺术,用刀尖在时光的褶皱里,镌刻着潍坊人的烟火记忆。
  核雕,又称果核雕刻,是中国传统的微型雕刻工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而潍坊核雕的真正绽放始于清代后期。相传有位宫廷匠人因避战乱流落潍县,将雕刻技法与民间核雕工艺结合,创造出“透雕多层镂空”的绝技。一个桃核在匠人手中蜕变为可转动的镂空宝塔,每层雕有百戏人物,转动时衣袂翩然。这种将宏阔宇宙纳入方寸之间的技艺,暗合了东方哲学的智慧,一时间,潍坊核雕成为收藏界炙手可热的珍贵藏品。
  岁月流转,无数核雕匠人以刀为笔,在果核的天然纹理中寻找着生命韵律。他们将传世名卷呈现在方寸之间,雕琢出《清明上河图》的市井喧嚣:货郎担上的糖人栩栩如生,茶馆里的说书人眉飞色舞,挑担的农夫汗珠欲滴,这些作品既是民间生活的切片,又是匠人对天地万物的诗意注解。据山东省核雕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得者田洪波介绍:“潍坊核雕的雕刻手法丰富,如浮雕、圆雕、镂空雕等,尤其擅长因材施艺,充分利用桃核的自然形态和纹理来构造物象,技艺精巧、精彩绝伦。”
  1915年,潍坊核雕《马拉轿车》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最优等奖,名扬中外。20世纪50年代,潍坊核雕再次走出国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礼核雕”。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潍坊核雕匠人创作的《奥运福娃》广受赞誉。这些核雕作品,如同微型的文明胶囊,将农耕社会的匠心、工业时代的创新、信息社会的智慧包容其中,深深刻入中华文明的基因图谱。2008年,潍坊核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光阴荏苒,在3D打印技术能复制出纳米级雕塑的今天,潍坊核雕匠人仍在坚持手工雕刻。他们相信,刻刀划过果核时产生的细微震颤,是机器永远无法模拟的生命律动。那只“曾不盈寸”却满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小小“核舟”,仍将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