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近日报道,美国辛达与亚瑟·马库斯老年研究所历时一年半,通过对50名65岁以上长者进行睡眠监测,分析了总计11000个夜晚的睡眠数据后发现:当卧室温度保持在20℃至25℃时,睡眠质量达到最佳状态。
研究显示,这个温度区间内受试者的翻身次数最少。其中20℃被证实为黄金温度点——在此环境下,参与者的有效睡眠时长达到峰值。而当室温升至30℃时,睡眠效率会骤降5%至10%,夜间躁动明显增加。
研究团队指出,夜间环境温度与睡眠质量存在明确关联,20℃至25℃是最利于深度休息的优化区间。这项发现为改善老年人睡眠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人员表示:“通过调节居家环境温度,我们可能为银发族打开提升睡眠质量的新窗口。”该结论与此前另一项覆盖50万38岁至73岁成年人的睡眠研究形成呼应——后者发现7小时才是维持认知功能的理想睡眠时长。
剑桥大学精神病学系芭芭拉·萨哈基安教授解读道:“当睡眠时间偏离7小时基准,人们的认知表现会呈现线性下降。大脑在睡眠中进行的修复机制,对身心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她特别强调优质睡眠对中老年人的重要性:“这与坚持锻炼具有同等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八小时睡眠论”在这项研究中遭到挑战。数据显示,过量睡眠与睡眠不足同样会损害认知功能,包括信息处理速度、记忆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视觉专注力等日常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