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截至2月16日21时,《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总票房已超118亿元,相继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中国影史观影人次榜……不少媒体甚至开起了《哪吒2》实时票房的直播,网友们则在线“蹲守”每一个破纪录时刻。自2015年起,国产动画电影历经十年发展,如今已拥有了多部经典之作。《哪吒》系列作为近年来最耀眼的“国漫之光”,不断刷新观众和全行业对国产动画电影的期待。
哪吒全新形象性格
收获全年龄层观众
综观中国动画史,以哪吒为主角的作品不在少数。1979年由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执导,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堪称经典。当时影片中的哪吒见义勇为,与东海龙宫发生冲突后,为不连累百姓家人自刎身死,后经太乙真人以莲藕塑身复活,成为大家对哪吒的集体记忆。
2019年暑期档,由饺子(本名杨宇)编剧并执导的奇幻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1》)上映之初,颠覆了观众的审美认知。故事设定上,哪吒成了被“魔丸”投胎的“魔童”,东海龙王之子敖丙则变成“灵珠”转世,还与哪吒成为并肩作战抵抗天劫的至交好友。角色设计上,《哪吒》系列中的“魔童”哪吒有黑眼圈,笑起来还能看到缺了一颗牙,性情乖戾,爱念打油诗。
如此大刀阔斧的改编,包括导演饺子在内的主创团队都曾有过忐忑。负责《哪吒》系列角色设计的申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自己曾担心“魔童”哪吒是否真的能被观众所接受。“大家通力协作,才能让这样一个大胆的,跳出大家常规认知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银幕上,被大家认可、接受。”时隔5年再谈起哪吒,申威仍难掩喜悦之情。
影评人战台烽分析道,在他看来,《哪吒2》能够大火,并成为中国影史上的现象级影片,是有迹可循的。从故事层面,电影对传统神话故事进行了大胆创新,赋予哪吒全新的形象和性格,同时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种结合既吸引了年轻观众,也让老一辈观众感到亲切。从话题层面,基于2019年《哪吒1》的好口碑,以及公众对这个极具颠覆性的哪吒形象的期待,使影片未映先热。公映后,品质又超过了第一部,同时也满足了公众对影片的预期,因此好评如潮,引发更多的观影追随。
五年磨一剑的历程
是全行业托举的征途
《哪吒1》上映后,“《哪吒2》什么时候来”成了喜爱该系列的观众每年必讨论的问题。但这漫长的5年里,主创团队并没有急于利用《哪吒1》的高票房和口碑效应“割韭菜”,反而潜心耕耘,才有了如今为人交口称赞的《哪吒2》。
一组数据足见《哪吒2》之全面升级:角色数量是《哪吒1》的3倍;仅特效镜头就超过《哪吒1》全片镜头量——《哪吒1》全片镜头超1800个,《哪吒2》全片镜头超2400个,其中特效镜头超1900个。
特效量大之余,主创团队对每个特效镜头的精益求精,也令大家十分惊叹。数万海底妖兽压境陈塘关,千万锁链空间交错,每只妖兽身上都缠着锁链,上万根锁链在搏杀的复杂运动中需保持乱中有序。制片人刘文章曾出于难度和工期原因,与饺子协商了很久,想要去掉锁链。但饺子坚持保留,他认为这能增加视觉上的冲击力,也是对于影片主题的对应——锁链对海妖的束缚,与“打破规则”的主题密切关联。
《哪吒2》的制作团队就像一个奥运村,吸引了国内最优秀的动画人才,参与制作的人数跃升至4000多,单是特效团队就有50多个。饺子起初想找国际顶尖团队来完成影片的重点镜头,但效果并不理想。在关键时刻,全国138家动画公司接连伸出援手。据刘文章所知,这“在国产动画电影中是人数最多的一个项目”。而这五年磨一剑的历程,亦是一场中国动画全行业共同托举的征途。
热效应引发冷思考
稳定产出尚需时日
截至2月16日21时,《哪吒2》的观影人次突破2亿,登顶中国影史观影人次榜;总票房突破118亿元,成为首部进入全球票房榜前15的亚洲电影。种种数据表明,《哪吒2》作为“国漫之光”的含金量还在不断上涨。
尽管《哪吒2》不断刷新各项纪录的消息令中国电影行业乃至全民振奋,但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提出,更应该关注这一热效应背后引发的冷思考。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陶冶认为,目前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尤其是动画电影的制作水平已达到世界一流,但尚未达到像美国好莱坞那般稳定产出的水准,“当前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发展仍然较为依赖如郭帆、饺子等种子创作者的产出,整个工业化创作体系的搭建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种单片超强的“虹吸效应”,对整个档期及全年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并不算好事。
“个人认为《哪吒2》只是解了中国电影工业的燃眉之急,但是这个产业能否真正走下去,是不能把希望放在特殊档期、现象级爆款、个别片种上的。”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讲师杨歆迪也认为,尽管《哪吒2》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国漫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但从我国近年来立项的影片片种来看,动画电影占比相当小。
业界希望,在《哪吒2》的带动下,202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能够重振旗鼓,带来更多口碑与票房双收的优质作品。 据《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