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6版:文润潍坊 凡人微光

07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听!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潍坊声音”

著名民乐演奏家丁晓逵和王雪梅参与了影片的配乐

(2025年02月17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郭超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自上映以来,票房口碑一路走高,成为我国影史上首部破百亿元票房影片。除了为观众奉上精彩剧情外,影片中大量的传统民族配乐也被观众津津乐道,为电影意蕴烘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些传统民族配乐背后还有两位潍坊人的身影,他们就是著名民乐演奏家丁晓逵和王雪梅。
  影片在旋律构建和乐器选择上,融入了大量中国元素和色彩。例如侗族大歌、唢呐、蒙古族呼麦、京剧等传统文化元素,既增添了音乐的厚重历史感,又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辅以扣人心弦的剧情,为观众打造兼具东方神韵与全球语境的视听盛宴。除传统民族乐器外,影片还融合了西方交响乐,埙、笛子、箫、古筝等民族乐器悉数登场,与合唱团、西方管弦乐团“配合”默契。随着高亢的唢呐声被一起释放,一下子将观众拉入情境,也将情绪推向高点。
  作为影片的重要情节之一,东海龙王敖光幻化人形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据了解,导演组要求这场戏既要体现出龙王一代枭雄的气概,又要带着父亲的慈祥。因此,音乐创作团队选择了弦乐与合唱,营造恢宏的气势,并加入中国传统乐器箫,来体现父爱的温润细腻。值得一提的是,箫的配乐就有中央民族乐团吹管乐演奏家丁晓逵参与其中。此外,他还参与了笛子、埙的演奏工作,其演奏水平技艺精湛,赋予影片沧桑历史感和人物威严慈祥。
  影片主旋律使用八支唢呐合奏,冲破云霄般的音色推进了故事情节的递进,与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相呼应,既让人感受哪吒与命运的抗衡,又体现民族乐器的张力。王雪梅作为著名唢呐演奏家,在影片中担任唢呐演奏工作,她巧妙运用唢呐的独特音色,为影片中的关键情节和情感高潮部分增添了强烈的戏剧冲突与情感渲染,让观众在激昂的唢呐声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影片所传达的热血与激情,其演奏成为影片配乐的一大亮点,收获观众与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
  据悉,丁晓逵从潍坊七中毕业后,2000年以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他自幼随姨父梁树庄学习竹笛,师从中央民族乐团笛子大师王次恒、中央音乐学院戴亚教授、解放军艺术学院曾杜克教授、山东艺术学院郝益军教授,是解放军艺术学院第一位笛子专业本科生。曾荣获2013年“全国民族民间器乐组合展演”金奖等。参与录制《扶摇》《那年花开月正圆》《独行月球》等多部影视剧原声音乐以及为《黑神话·悟空》《王者荣耀》等众多游戏配乐。他还为多位歌手录制歌曲专辑,并多次参与《国家宝藏》《歌手》等综艺节目的录制。
  王雪梅1987年出生,7岁起学习唢呐,200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潍坊七中,2013年天津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就职于天津市南开小学。先后师从裴大正老师、刘柱喜教授,系统研习唢呐演奏技巧、音乐理论知识,深度钻研民族器乐的艺术内涵与表现形式,为音乐艺术道路筑牢根基。曾举办“王雪梅唢呐独奏音乐会”、连续多年参与录制天津市河北区电视台新年音乐会等,全方位展示个人演奏技艺与独特艺术风格,受到业内高度赞誉。此外,还参与多部影视音乐的配乐,进一步拓宽了唢呐在影视艺术领域的应用与影响力。王雪梅始终坚守对民族器乐传承与发展的使命感,积极开展音乐教学工作,着力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与素养。撰写多篇关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主题的论文并获奖,为民族音乐教育理论发展贡献智慧。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不仅为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同时也丰富了电影的民族叙事手段。丁晓逵和王雪梅作为潍坊走出去的著名民乐演奏家,为电影升华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为观众搭建起传统文化与电影艺术沟通融合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