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鲁萍
爱心档案
小小讲解员
已服务时长超2000小时
2025年春节假期,潍坊十笏园博物馆内,一群小讲解员用清脆的声音向游客介绍园中建筑:“您好,我是潍坊十笏园博物馆的‘追梦少年团’小小讲解员,我来为您提供志愿讲解服务。这里是砚香楼,是园主人藏书和著书立说之处……”游客们围在他们身边,时而拍照记录,时而点头赞叹。这样的场景,正是潍坊十笏园博物馆“追梦少年团公益讲解先锋队”志愿服务项目的日常剪影。
自2021年3月启动以来,该项目已培育160名小小讲解员。这些平均年龄12岁的孩子,利用寒暑假及节假日累计开展公益讲解5000余场,服务时长超2000小时,受众突破10万人次。他们用稚嫩的童声为游客揭开十笏园“江北第一园林”的神秘面纱,让超20万网友通过新媒体平台感受潍坊文化的深厚魅力。
潍坊十笏园博物馆公教部负责人、潍坊十笏园博物馆“追梦少年团公益讲解先锋队”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张雪梅表示:“我们不仅培养小讲解员,更在播种文化传承的种子。”
暖心故事
双语讲解连世界
潍坊文化传五洲
胡柏淳是一名怀揣着对历史文化热爱的11岁少年,于2024年7月暑假加入潍坊十笏园博物馆“追梦少年团”。在讲解技能提升课的特训中,他开始系统地学习讲解知识,不断打磨自己。寒暑假的工作日,博物馆里常常能看到他忙碌又认真的身影。面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他热情满满,用稚嫩又坚定的声音,将十笏园的历史娓娓道来。
在胡柏淳看来,他的每一次讲解都是向世界展现家乡魅力的时刻。2024年8月30日,胡柏淳像往常一样在馆内进行公益讲解,突然,他注意到一群外国游客正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展品。他心里既紧张又兴奋,深吸一口气后走上前去,用流利的英语开始为外国游客介绍十笏园的建筑特色、历史典故。
他绘声绘色的讲解让外国游客听得津津有味,不时露出赞叹的神情。讲解结束后,外国游客纷纷竖起大拇指,其中一位游客还热情地邀请他一起合影留念并当场写下感谢信,信中满是对他的夸赞与鼓励。那一刻,胡柏淳的笑容里不仅闪耀着文化自信的光芒,更映照出传统文明与当代青少年共振共生的时代印记。
如今,来到潍坊十笏园博物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同肤色的游客与小小讲解员沟通交流的场景。那些由少年们双语诠释的郑板桥画中的文人风骨、十笏园建筑结构的营造智慧、丁氏家族“诗书传家”的百年家训,正随着国际航班飞向世界各地。
城市温度
以少年之声
架文化传承之桥
□本报评论员 王鲁萍
潍坊十笏园博物馆打造的“追梦少年团”,以传统肌理浸润少年成长印记,以创新思维破解了文化传承与青少年教育的双重命题。
这些少年志愿者展现了三重价值维度:于个体,他们在飞檐斗拱间完成从知识接收者到文化输出者的蜕变;于城市,童声童趣的讲解颠覆了传统文旅体验,让更好潍坊的形象通过孩子的纯真视角深入人心;于文明传承,当少年将潍坊历史文化故事娓娓道来,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可触摸、可互动的鲜活存在。
更值得称道的是项目设计的巧思:将志愿服务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用汉服体验、非遗手作等创新形式激发兴趣;建立“星级晋升”体系,让孩子们的成长可视化;开发“园林里的语文课”等特色课程,使志愿服务成为素质教育的延伸。这种“双向滋养”模式——既让传统文化浸润少年心灵,又让少年活力激活古老园林。
当文化传承的接力棒交到新一代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潍坊历史文脉的延续,更是一个城市如何以包容开放的胸怀,让每朵青春之花在志愿服务中绚丽绽放。这或许就是“追梦少年团”给予我们最宝贵的启示:真正的文化自信,始于少年眼底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