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版:潍坊人物

08版:光影记录

09版:嫦娥传说与潍北风俗

10版:嫦娥传说与潍北风俗

11版:嫦娥传说与潍北风俗

12版:嫦娥传说与潍北风俗

13版:嫦娥传说与潍北风俗

14版:嫦娥传说与潍北风俗

15版:嫦娥传说与潍北风俗

16版:嫦娥传说与潍北风俗

红点饽饽新妇蒸

(2025年02月07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辞灶”那天,媳妇回婆家蒸饽饽。
  旧时,潍北有蒸“红点饽饽”的风俗,来自于一对新婚夫妇甜蜜的故事。秀才丈夫不喜新妇有一双大脚板,但媳妇用女儿家的巧思,辞灶之日蒸了一锅点着红点的饽饽,在月下与丈夫酝酿出情意。自此以后,过了农历腊月廿三,新媳妇一定得到婆家去,进门就要蒸“红点饽饽”,一直延续到今天。
秀才不满媳妇大脚 团圆之夜再次离别
  旧时的潍北有蒸“红点饽饽”的风俗,同样丝丝缕缕地和嫦娥有关联。
  有户人家,儿子是秀才,爹娘早早地张罗着给他娶了媳妇,洞房在幽静的东跨院,新媳妇娶进门,好让她陪着儿子在这里静心读书。娶亲的日子,新娘子走下花轿,揭开“罩头红”,长得弯眉细眼,新郎往石榴红裙子底下一看,新娘子是大脚板,新郎当天晚上就把被窝枕头搬到了另一间屋里。
  大脚新媳妇三顿饭吃完,低眉顺眼一小步一小步地走,还是惹得秀才直翻白眼。公婆没办法,新郎倌儿看都不看媳妇。
  春天,秀才闷得无聊,打算扎只风筝解闷,到东跨院砍几根竹子。一走进去,眼睛亮了,几畦蒜苗碧绿,小桃花开满枝,油菜花一嘟噜一串,蝴蝶从邻居家那边飞过来,小院变成了小花园。他叹口气,念起诗来:“蝴蝶乱飞来东墙,桃花如霞菜花黄。寻诗看花蹊上人,偏遇天足黄四娘。”
  黄四娘是个很会种花的人,难道她也是大脚板?这样想着,猛然抬头,新媳妇正红着眼圈看自己。可一想到那双大脚板,心里一阵冰凉,抬脚走了。
  这一走,新媳妇伤了心,回了娘家,几个月没回来。转眼就是中秋,婆婆着急了,儿媳妇还住在娘家,怎么办?正着急,中秋这天,新媳妇从娘家回来了,进门下了厨房,没多大工夫,饭菜全端上桌,全家人围坐在桌边。只是秀才低着头,也不看新媳妇一眼。恰在此时,一片乌云飘来遮住了月亮。媳妇起身向东跨院走去,拿了只灯笼来,把饭桌照得红通通的,灯笼上还画了个戴着红肚兜的娃娃,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糊下的。婆婆要说点什么,桌下公公的脚伸了过来:儿子正不眨眼地看着媳妇,通红的灯影里,媳妇眼睛水汪汪,没擦胭脂的脸比桌上红腮帮的鲜桃还俊。可秀才不合时宜地吟起诗:“嫦娥愁来抱玉兔,云窗遥催人间烛。花好月圆何日是,只照蛾眉不照足。”
  听了这话,新媳妇放下筷子,第二天又回了娘家。
秀才改变心意结良缘
月中嫦娥遥看有情人

  媳妇走了,灯笼上的娃娃却把婆婆挂念得睡不着觉,天天拿出来直愣愣地看。家里没媳妇,怎会有娃娃?于是央求原来的媒婆去说情。媳妇捎回话来,若要她回来,婆家需答应三件事:上锅灶的时候要由秀才给她抱柴烧火,“辞灶”的供桌要摆在东跨院,神馔必须秀才端上去。公婆一口答应了下来。
  “辞灶”那天,媳妇回来了。洗洗手上了锅灶,婆婆正在蒸准备过年的饽饽,媳妇接了过来。说好了的,秀才要来帮着抱柴烧火,本不想来,可他爹那脸黑得比阴天还难看。灶下烟熏火燎,秀才什么时候干过这活?抱着柴禾走进来,趔趄着就要倒下去,正好撞进新媳妇怀里,要不是那双大脚板稳当,准得碰个仰面朝天。秀才羞得脸通红。
  锅盖揭开了,好俊的饽饽,白白胖胖往上鼓着,都染了红点,像待放的桃花瓣。秀才觉得腿倒了醋似的软,爹在外面连声喊他都没听见。供桌在东跨院里摆好了,新媳妇脸儿红红的,声音细得刚送出嗓子眼儿:“把这盘红点饽饽端上去。”
  还真是奇怪,端完了神馔,儿子就没再从东跨院里出来。天黑了,婆婆不放心地去偷听,自己那书呆子儿子又在念诗了:“雪里桃花今始见,看罢心颤又偷看。不是莲船顺风帆,深藏仙洞到何年?”酸溜溜的文词,三寸金莲是说人家那媳妇的脚小,大脚板儿就成为了莲船。媳妇害羞了,轻声慢语地:“外边有人呢。”秀才问:“谁啊?”“连这点子事也不知道,还秀才呢。我在娘家就听人说过,初八二十三,出没半夜天。月亮早升上来了,嫦娥不正看着咱俩?”媳妇说完“噗”地一声吹灭了灯火。
  媳妇不走了,过完了大年也没走,到了清明节,婆婆走东家串西家地忙着买红皮鸡蛋。媒婆借个理由来讨顿酒饭吃,婆婆咬住她的耳朵:“你说媳妇怎么就想出了这‘红点饽饽’的事儿?有那大脚板闺女,再给打听着,俺家里还有二儿子。”说得媒婆也笑起来。
红点饽饽相沿成俗
新娘辞灶前回婆家

  “媒婆嘴,快似腿”。秀才家的故事很快传开了。新媳妇走在大街上,孩子们跟在后面喊:“红点儿饽饽巧媳妇儿,点上红点儿开骨嘟儿。开不迭,去拜灶王爷。”孩子们还真是聪明,原来就有“开不迭,找她二大爷”的村谣,这样一改就改到这大脚媳妇身上。新媳妇听了,羞得大脚板都迈不开步了。
  害羞归害羞,这风俗却流传下来,过了农历腊月廿三,新媳妇一定得到婆家去,进门就要蒸“红点饽饽”,一直延续到今天。谁家出嫁的闺女过了“辞灶”还住在娘家,人们都当成奇怪的话题议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