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为学九境

(2025年01月06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柳林

  为学,就是治学、做学问。人的成长离不开不断学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三种境界,比喻治学或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
  回顾自己三十多年从医修学生涯,我以为一个读书人应恪守九方面,方可被称为做学问,九方面都能做到,可被称为有学问。九个方面简言之是九个字,汉语拼音都读“jing”四声,古汉语读仄音,去声,在此且称为“九境”。
  
  学习是一个艰苦过程,需要沉心静气,排除杂念,只为读书求知。诸葛亮《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用以教子表达殷切期望。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静心安然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物欲横流的时代,静下心来读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格。
  
  净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书本为最圣洁之物,“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本不可玷污及折页留痕,应像挂在衣橱里的大件衣服一样竖立保存。有的人喜欢读书做眉批,固然能强化记忆,笔者认为不可取。因为时间一长,如过了几十年,书页就会被墨迹浸染,有些字迹就不能辨认了。
  二是读书学习需要好的环境和氛围。广为人知的“孟母三迁”故事,就是对读书环境最好的例证。孟母为了儿子从小就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让其接近好的人、事、物,多次搬家,助其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孟母懂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出身相似的人,生活成长在不同的环境中,就会造就不同的人生。孟子没有辜负母亲的良苦用心与期望,从小学儒习礼,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成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孔孟”。
  
  学无先后,贤者为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生是短暂的,宇宙是无限的。在求知的路上应常怀敬畏心:敬畏先贤,敬畏知识,敬仰学儒。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常怀敬畏之心,能够纠正、克服自身的骄傲与躁动;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世界,能够向别人看齐的同时充盈自我;还要对内心可能萌生的不正确甚至邪恶的思想保持警惕。工作中的治学态度,首先要做到敬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献身事业,不辜负社会赋予的使命。
  
  境界。“静、净、敬”是基础和前提,有了“静、净、敬”,才有机会进入治学的境地。当然,此时此处还不能称作境界。只有“沉心静气,在好的氛围中,怀敬畏之心”,才有可能入门。王国维所说的三种境界,是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人在做学问初始,对知识既渴望又迷惘,首先要总结学习前人的经验,这是学习做任何事情的起点。第二层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求知过程中,认定了目标就孜孜不倦执着以求。第三层次:“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没有千百次的求索失败,哪来最后的顿悟和理解?胸怀理想,矢志不移,就能进入境界。
  归结一下,从立志到坚守,再到最后的顿悟,即立、守、得。通俗地说就是有目标,有毅力,有启悟。这样才能说,进入了境界,厚积薄发,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华丽转身。
  
  做学问的途径。韩愈《古今贤文·劝学篇》告诫读书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没有捷径,唯有勤奋,脚踏实地,慎独修身,才能达到目的。苦中有乐,虽苦犹甜。孔门弟子颜回就是我们的榜样。《论语·雍也篇》中,孔子毫不吝啬语言表扬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竞是竞争、比赛。笃学明志,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用在此处是见贤思齐的意思,但绝非是恶意相向。《论语·里仁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朵花打扮不出春天,只有百花齐放才会春色满园。我们应以身边有才学的人为榜样,思考如何向他们学习,思考如何努力才能达到与其一样的业务水平或者思想高度。
  
  做学问要日省吾身,反思自己的作为。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报效祖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今天的读书人,应以如履薄冰的谨慎,虚怀若谷的胸襟,勇于剖析自己、修正不足,善于反思成败,戒骄戒躁。在反思中得到启示,在行为上有所为有所不为。
  
  植物的茎连接根脉与枝叶,靠自身具有的组织,承受枝、叶、花、果的全部重量,抵御风、雨、雪、雹等外部力量,使枝、叶、花、果能合理地布在空间,进行生理作用。“茎”字在这里的意思是不忘初心,不要忘记含辛茹苦养育我们的父母,不要忘记呕心沥血教育我们的老师,不要忘记单位和社会给予我们锻炼才干、施展才华的机会。
  
  瓶颈。我们在学习进步或者事业发展中常会遇到的停滞不前的状态,就像瓶子的颈部一样,有人把它叫做瓶颈期。瓶颈期考查人的素质,考验人的抗压能力,像巨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真金。人生现实是残酷的,熬得住,出众;熬不住,出局。这就要求读书人胸怀理想,勇于面对现实。理想与现实之间,动机与行动之间,总是有差距的。囿于条件,许多规划只能化作泡影,许多事情只能留下遗憾。成熟的读书人,应通过学习越来越能接受现实,而不是越来越现实。面对不可改变的现实,要学会调整好心态,在相对最短的时间里找到平衡点接受它,找到自己的坐标,校准自己的方向。
  姑且称为“九境”的九个去声“jing”字,“静、净、敬”是基础,径是途径;见贤思齐,你追我赶(竞);勇于反思,校准航标(镜);笃学明志,不忘初心(茎);胸怀理想,面对现实(颈);这样才能达到心中的理想境地。
  清代彭端淑所著《白鹤堂集》中《为学》告诉我们,人之为学,贵在立志;人贵立志,事在人为。人只有立下了目标,并去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个人的努力才是成败的关键。
  所言当否,请方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