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光影记录

09版:迷人的潍坊非遗音乐

10版:迷人的潍坊非遗音乐

11版:迷人的潍坊非遗音乐

12版:迷人的潍坊非遗音乐

13版:迷人的潍坊非遗音乐

14版:迷人的潍坊非遗音乐

15版:迷人的潍坊非遗音乐

16版:迷人的潍坊非遗音乐

闹台锣鼓

接力传承热闹不停歇

(2024年12月06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振生等人参加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时的演奏现场。
  杨振生带领学生在十笏园非遗空间授牌仪式暨2018十笏园非遗嘉年华开幕式上演出。
  锣鼓艺术(闹台锣鼓)项目是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于安丘市,婚庆嫁娶、新春杂耍等都要用闹台锣鼓伴奏、烘托气氛。闹台锣鼓第四代传承人杨振生筹集资金建成传承所,购置乐器和练功器材,招收学员进行培训,通过一系列活动和举措,闹台锣鼓的保护和传承取得较好的效果。
六种乐器密切配合 节奏丰富灵活多变
  闹台锣鼓又称“打通儿”,它与戏曲艺术相伴相生,后又独立于戏曲舞台艺术之外,通过与地方文艺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艺术形式。闹台锣鼓自诞生到现在已经有200多年历史,经考查论证,其经典曲目《一封书》最早是由安丘市丘家庄村传播开来,还曾辐射到坊子区、峡山区,莱州市京剧团曾派人到丘家庄村抄录过曲谱,青岛市即墨京剧团也派人来丘家庄村学习过,CCTV7频道曾专程来安丘录制了《闹台锣鼓·一封书》节目并展播。
  “咚咚咚、锵锵锵……”在丘家庄村,闹台锣鼓第四代传承人杨振生正带领演艺队进行日常训练,节奏清晰有力,整套乐曲灵活多变、张弛有度,现场精彩不断,分别表现诙谐、嬉戏的场景或是精彩打斗的场面,以及渲染紧张炽热的气氛,高潮迭起、扣人心弦,让观众回味无穷,展现出演奏员纯熟的技艺。
  杨振生告诉记者,闹台锣鼓由戏曲艺术发展而来,整套闹台锣鼓由六人六种乐器组成,分别为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大铙钹、小铙钹,板鼓任总指挥,小铙钹控制节奏,每样乐器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闹台锣鼓一系列曲子运用典型的中国民间音乐作曲方法,采取“鱼咬尾”等方法多次强调和深化同一主题。每段的开头和结尾都相同,但各段在延伸和递进方面都加入新的元素和内容,过渡和结尾还使用了无固定节奏的“四击头”“水底鱼”“住头”来点缀、穿插。同时,闹台锣鼓有个性明显突出、态度鲜明、变化繁复却又井然有序等特点,此外,大量使用高难度的技巧演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演奏员情绪、激发表现力,以达到“闹台”效果。
  “我们演奏时注重配合严谨、起承转合,清晰整齐。曲目有《秧歌点儿》《龙虎斗》《战场》《一封书》等,这些锣鼓曲目各有特色,慢则从容舒缓,快则奔放热烈。”杨振生说。
锣鼓世家代代相传 与京剧团融合提升
  安丘戏曲发展较早,1821年(清道光年间)农村已有戏班进行演出活动,在戏曲开演之前先进行锣鼓演奏,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演出形式,起到“热闹舞台”的作用。戏曲艺人加强了闹台锣鼓曲目的创作和练习,出现了大量优秀的锣鼓音乐作品。民间艺人李洪奎(1887—1965)为锣鼓演奏的佼佼者,丘家庄村的杨殿宝(1903—1985)跟班学艺,拜李洪奎为师。杨殿宝于丘家庄剧社培养了很多徒弟,闹台锣鼓由此传入丘家庄村。后经几代艺人精心传承,特别与当时的安丘县京剧团的交流融合,《一封书》《龙虎斗》《加兴》《战场》《秧歌点儿》等被作为锣鼓表演曲目中的经典完整保存了下来。其独特之处在于编排合理、张弛有度、层层递进、扣人心弦,不仅让人享受它迷人的音乐和“像说话一样”的韵律,还能让人感受到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情感色彩,广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杨殿宝是杨振生的祖父,能演奏多种乐器,尤精于锣鼓,擅长饰演女性角色,绰号“杨小旦”。丘家庄村于1953年成立丘家庄剧团,杨殿宝是剧团骨干成员,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使得剧团锣鼓曲目独树一帜,别开生面,而他的拿手好戏便是《一封书》。
  杨德贤是杨振生的父亲,擅奏京胡,尤精司鼓。杨德贤与两位村民发起成立丘家庄舞龙、舞狮、秧歌队。1956年前后,安丘京剧团通过与丘家庄剧团交流后掌握了《一封书》,1958年,安丘京剧团与坊子开明京剧团合作后,走上了专业、正规道路,《一封书》得到质的提升。
  杨振生今年53岁,受祖父杨殿宝、父亲杨德贤(分别为第二代、第三代传承人)影响,学习了传统锣鼓打击乐。1988年7月—1990年3月,他在当时的安丘县关王乡丘西村,参加村中鼓乐队,历年参加剧团慰问军烈属活动等。他入伍后加入部队政治部文艺演出队,创作演出(奏)的文艺节目屡次获奖。借回乡探亲的机会,他用录音机记录了闹台锣鼓的曲目,一直致力于闹台锣鼓曲目的整理、演奏。2002年4月,杨振生转业回到家乡,开始传承闹台锣鼓技艺,2009年筹备举办了“丘家庄文化节”,至今已举办了15届。
整理制作教学资料 形成良好传承生态
  闹台锣鼓过去通常采取跟班学艺、以师带徒、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流传过程中讹误较多,不同的戏班都不同程度失传了部分技艺和内容,又加入一些不同元素,导致闹台锣鼓版本杂乱,参差不齐。随着时代发展,闹台锣鼓逐渐沉寂,曲目严重弱化,技艺几近失传。
  杨振生走访了戏曲老艺人和民间艺人,与音乐方面的专家、专业演奏员共同研究整理了一系列闹台锣鼓曲目;十余年对照数个版本,采取中国戏曲学院的方法记谱,形成了标准的乐谱教材,同时根据早期影像资料制作了教学视频;他招收了30余名学员,进入学校和社区进行展演、授课,开展闹台锣鼓特色课堂;他走进社区、山会,送戏下乡、利用节假日及周末进行群众性演出等,通过一系列的保护、传承与传播措施,闹台锣鼓得到了恢复与发扬,丰富和繁荣了本地文化生活,逐渐焕发生机。
  为了让闹台锣鼓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杨振生于2012年、2014年分别发起成立了安丘剧团退休职工文艺队和丘家庄少儿锣鼓队,定期组织练习和演出。2020年,杨振生自筹资金15万元,争取上级资金12万元,建成丘家庄“汇文堂”锣鼓传承所,购置了乐器和练功器材,招收学员进行培训,着力培养天赋较高、勤奋的学员,使其扎实地掌握闹台锣鼓的演奏技艺,达到能演、能讲、能传的水平。
  “闹台锣鼓的传承与发展对研究我国传统民间音乐演奏方式及思想内涵具有重大意义,我会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使它发扬光大。”杨振生说,闹台锣鼓植根民间,融合民俗,曲目激励人心、催人奋进,贯穿安丘戏曲发展的历程,是安丘特色历史文化的典范,人们对闹台锣鼓有很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梅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