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民歌具有质朴、淳厚、粗犷、诙谐风趣等特点,表现了山东劳动人民朴实、憨厚的性情。民歌作为这片土地上民间音乐的瑰宝,承载着潍坊人民的情感、生活和历史记忆,如一部活着的史书。这些民歌以其独特的旋律、真挚的情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出潍坊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魅力。
歌从汉王山中来
山会文化促流传
汉王山民歌是产生于诸城市舜王街道(原九台镇)汉王山周围村庄的一种民间小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汉王山位于诸城市老梧村村东0.5公里处,是一座小山,山前半坡原有古寺一座,名“清凉寺”。汉王山民歌起源于石佛寺和清凉寺,两寺是汉王山文化带的传播地。
据潍坊市博物馆原研究员马新义介绍,汉王山一带由于山会文化的影响,流传的民歌很多,有内容为宗教活动的歌曲如《拴娃娃》,但最多的还是情歌如《铺地锦》《盼情郎》、叙事诗式的如《闯关东》等。这些民歌或悠扬婉转,如溪水潺潺;或激昂高亢,似山风呼啸,讲述着汉王山的历史故事、风土人情和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
马新义回忆,老梧村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有几个唱民歌的高手,最出名的是外号叫“单饼箢子”的人,本名孙树高,因常在汉王山上挎着箢子卖单饼而得此外号。他能唱200多首民歌,其中一些是较长的叙事歌曲。遗憾的是随着他的去世,绝大多数汉王山民歌也已失传。
马新义感慨,汉王山民歌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他希望社会能创造条件,让这些民歌再次响起。2007年,汉王山民歌被列入第一批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孟疃民歌 记录革命历史
孟疃民歌是诞生于诸城市贾悦镇孟疃村的民间小调,2007年,孟疃民歌被列入第一批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孟疃村的白庆彩今年79岁,是孟疃民歌的传承人。在他的坚守下,孟疃民歌正努力绽放着独特的光彩。
孟疃原为镇名,孟疃镇位于诸城西部,地处四县交界处,1943年属诸莒边县,地处沂蒙革命老区边缘地带,许多来自沂蒙老区的民歌传入孟疃周围村庄,迅速被当地人民群众喜爱,男女老少学民歌、唱民歌成为一种时尚。新中国成立后,孟疃一带流传的民歌达百首之多。然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变革和发展,只流传下来几十首。
白庆彩与孟疃民歌的缘分,源于他的姑姑。“姑姑当时在村里的秧歌队,我小时候就是姑姑哄着我,我一淘气,她就唱歌给我听。”就这样,白庆彩在姑姑的歌声中长大,也将孟疃民歌传承了下来。
说起孟疃民歌《麦梢黄了》的来历,白庆彩的神情凝重起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一到麦子成熟时就到村里抢麦子,这首歌就是当时抗日战争的真实记录和写照。老人现场演唱起来:“坡里麦子黄了梢,鬼子又要扫荡了,快收快割快藏好,鬼子来了找不着……”这首民歌歌词质朴,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真实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百姓对日本鬼子的恨以及对八路军的拥护和爱戴。白庆彩自豪地说:“这首歌是一首纯正的孟疃民歌,当前流传下来的孟疃民歌中,有相当一部分与莒县、沂蒙山等地的民歌相似或雷同,但这首《麦梢黄了》是孟疃人自创自编自演的。”
孟疃民歌旋律优美,内容丰富。既有反映农民生活的如《拾棉花》,也有歌颂英雄人物的、描绘自然风光的。这些歌曲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这一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农闲,村民们都会聚在一起唱民歌,以此纪念那些远去的岁月。
临朐民歌尚古尚儒 以唱寓事小调婉转
临朐人民自古养成了以唱寓事、以唱醒人、以唱取乐、以唱消愁的习俗。尤其自元朝以来,在临朐冶源著名元散曲作家冯惟敏的影响下,临朐民歌开始盛行,有“与晨鸡同鸣,共星月并存”之说。
据临朐县文化艺术中心非遗保护科科长王飞飞介绍,临朐民歌有宽旷、婉转、动情、优美的山歌风味及尚古、尚儒、易学、易唱等特点。临朐人民有着崇尚文化、尊重学问的传统,信奉“学而优则仕”“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人不通今古,牛马如襟裾”,所以在临朐民歌中有着历史记忆性、知识广泛性和趣味高雅性等重要特点。
王飞飞说,临朐民歌在韵味上突出小调特性,明快悠扬,跳跃性小,多以2到4句行腔体反复吟唱为主。一般无伴奏,个别伴奏也是以二胡为主自拉自唱的形式,因此,音高不限,按演唱者的适宜音高而定,只要记住歌词人人能唱。它以临朐方言为主,亲切易懂、易学易记。如临朐民歌中的《倒卷帘》就只有两句唱腔、问答共24段歌词。
临朐民歌记录了临朐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生活,对于研究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民间音乐具有重要的价值。2014年,入选第四批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青州民歌历史悠久
展现风貌传递真情
青州民歌成熟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朝衡王就藩青州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州民歌对完成土地改革、政权转移和稳定都起到了其他文化无法代替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后,青州民歌成了六七十岁以上老人重拾记忆的工具,他们用民歌传递着对生活的满足,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家庭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
青州民歌题材异彩纷呈,有爱情、知识、民间故事,有的移植了戏曲的故事内容,有的反映人民苦难生活,有的反映抗日战争等等。
歌唱青年男女炙热爱情的青州民歌比比皆是,如《绣荷包》《十恨》《盼情人》《送情郎》《梳妆台》《扭绳》等等。传播知识的青州民歌有《对花》《四季花儿开》《唱十二月》《反对花》《猜谜》等,都是自然常识和历史文化故事,对广大劳动群众有一定的启蒙作用。《四季花儿开》讲了自然常识,也流露出年轻女子对爱情的向往:“春季里来什么花儿开,春季里来迎春花儿开,迎春那个花儿开,想起了我的那个哥哥来呀……夏季里来什么花儿开,夏季里来石榴花儿开,石榴花儿开,想起了我的那个哥哥来呀,想起了我的哥哥来呀,心里总是放不下呀,那个石榴花儿开,四季花儿开……”
拜年、跳绳、踏青、放风筝、赶庙会……这些民俗活动,在青州民歌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如《拜年》《放风筝》《卖扁食》《看亲戚》等等。《放风筝》:“三月里来家家是清明呀,姊妹那十人又去踏青,捎带着放风筝哎,捎带着放风筝哎……”这类民歌将民间风俗节令、娱乐活动联系在一起,体现了青州人民乐观的生活态度。
2014年,青州民歌入选第四批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青州民歌寄托着真挚的情感,凝练着深刻的文化印记,是世世代代青州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但随着文化多元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不少青州民歌正逐渐消失,许多经典的民歌面临失传。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鲁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