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光影记录

09版:迷人的潍坊非遗音乐

10版:迷人的潍坊非遗音乐

11版:迷人的潍坊非遗音乐

12版:迷人的潍坊非遗音乐

13版:迷人的潍坊非遗音乐

14版:迷人的潍坊非遗音乐

15版:迷人的潍坊非遗音乐

16版:迷人的潍坊非遗音乐

长管葫芦丝

入选非遗登上央视

(2024年12月06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世华(资料图片)

  长管葫芦丝是在普通葫芦丝的基础上加上10米或20米的长管去演奏,演奏时对气息的把握、气流的掌控要求较高,具有低声细语、娓娓道来的音乐美感。青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孙少华作为潍坊市级非遗项目长管葫芦丝传承人,努力将这一传统非遗乐器带向更广阔的世界。
  葫芦丝是世居德宏的傣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乐器。特别是傣族,无论是江中划龙舟、江边放歌,还是广场赶摆、竹楼饮酒,都有葫芦丝悠扬的乐声相伴。经过多年发展,葫芦丝音乐已从民间走向社会,从国内走向国外。
  传统的葫芦丝由一只葫芦和三根竹管组成,葫芦上端为吹嘴,下端与三根竹管连接。中间一根较粗较长的竹管为主音管,主音管正面有六个音孔,背面有一个音孔。两根副音管没有音孔,但将副音管底端的软塞取出,装有簧片的副音管就能与主音管一同响起。
  长管葫芦丝是在普通的葫芦丝的基础上加上10米或20米的长管去演奏,不同于直接用嘴吹奏,气流需要经过管道,然后冲击葫芦丝发音的簧片,气息的把握、气流的掌控同样需要高超的技巧。这样奏出的乐曲如同葫芦与竹子在风中轻抚,低声细语,娓娓道来,具有优美的音乐性以及强烈的抒情性。
  另外,长管葫芦丝还具备间接的叙事性,歌词文本着重叙事,曲调辅助抒情。长管葫芦丝有一定的地域风格,最直观的感受在于音色上的差异,少数民族地区的葫芦丝音乐细腻柔婉、含蓄圆润,而北方地区的葫芦丝音色则粗犷豪迈、沉稳开放。
  2020年,长管葫芦丝被列入潍坊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青州音乐家协会主席孙世华被评为潍坊市级非遗项目长管葫芦丝传承人。2007年,他登上央视的舞台,吹奏了一曲《沂蒙山小调》。
  孙世华为非遗文化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培养传承人,将长管葫芦丝带进校园,在潍坊高校引起了强烈反响。2022年,他先后给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潍坊护理职业学院的学生上了三堂“云端音乐课”,累计获得9万+人次的直播关注量。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