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古街,浓缩着一份记忆,酝酿着一种情怀,是一段“看得见的历史”。松园子街位于潍城区城关街道辖区的潍坊市松园子历史文化街区内,走进它,就是走进了一条会讲故事的老街,在繁华的外围之下,藏着一颗古朴的心,扑通扑通讲述着一个个老故事。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鲁萍
历史上是乡绅名人、商贾巨富聚居地
松园子街历史上一直是老潍县乡绅名人、商贾巨富的聚居地。据《潍城区地名志》记载,松园子街的名称源自清末街中的丁氏松园。丁氏松园,又称丁家花园,是一处由丁姓人家种植松树的私家花园,松园子街因此得名。
这里市井生活气息浓厚,保留着众多优秀的潍坊传统民居,是潍坊至今保留最能体现老潍县传统生活起居形态的街区。城关街道潍州社区工作人员李宁介绍,街区内的民居院落种类丰富,既有名门望族的多进多路型四合院,也有商贾之家的多进型院落,还有普通民居的四合院。虽然地处北方,但这些民居院落与北方传统四合院形制不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们真实地记录了当地民居的修建材料、构造、工艺等地域特征,以及人们应对自然环境的方法和因地制宜的营造经验。民居院落讲究中轴对称、尊卑有序、内外有别,各院落之间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清晰地反映出封建社会末期大家族聚族而居、分门而立的传统宗族制度,体现了当时主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风尚。
这些民居通常在进入院落大门后有一条过道,过道贯穿整个纵深的小院,分别通往各进院落。每组小宅院为合院形式,各自独立成院,包含正厅(北屋)、南屋(倒座),并设有西厢或东厢。进入院落的东门或西门往往是设有屏风的垂花门。建筑单体形制严谨规整,院落组合形式灵活多样,空间开阔舒展,注重庭院绿化。建筑以一层为主,正房多为硬山顶,厢房为卷棚顶,青砖灰瓦,墙心抹白灰。整体色调朴素淡雅,雕饰精美而不繁琐。
这里承载着许多潍坊人的美好回忆,一砖一瓦都铭刻着岁月的痕迹,历经岁月流转依然美丽动人。
同志画社前身“益社”在此设立
郭兰村是潍坊工艺美术界的一代宗师、潍县画派的十大领军人物之一,郭兰村对潍坊风筝、木版年画、国画以及嵌银技艺的传承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
1921年,郭兰村与赫保真、傅柳坪一起结成社团,名为益社,共同研习探讨国画创作,益社即是同志画社的前身,当时就设在郭兰村松园子街宅院的厅房院落内。
郭兰村旧宅有大小屋41间、6个院落,据记载大门是黑漆门扇,门口置有两个石墩,还有几十厘米高的门屉,门前有三级台阶,寓意步步高升。在郭兰村旧宅的前院,设有花坛,花坛中有太湖石及各种花木,路面铺设甬道及三个草坪,与十笏园有异曲同工之妙。贯穿整个院落的过道,由东西两侧可以走进每个院落,每组院落之间既相对独立,又能紧密联系在一起。
走进郭兰村旧宅(西路)的第三进院落,看到的是保留完整的四合院,前面正对着的是正屋,也称为“台屋”,南侧是倒座(南屋),东西两侧各有东西厢房。
进入台屋,李宁指着屋顶的房梁介绍,台屋保留了原有的梁架结构,椽子全部采用红松木进行更新替换,屋顶采用了苫背工艺,这样的灰背结构可以达到防水保温的功效。
“墙面的青砖采用旧砖进行剃补,墙面采用的麦穰和麻刀灰进行制浆封面,屋内的木隔断是根据原有立柱上的卯榫痕迹进行修复还原,这个还原可以体现出老潍县民居的传统起居形态。”李宁说。
老牌匾牵出百年往事
在郭兰村旧宅西侧,静静坐落着张俊卿旧宅院落,此院落呈四进布局。张俊卿,曾任青岛义德栈经理,是当时青岛与潍县两地的商界精英,并在青岛商界任职。
踏入张俊卿旧宅大门,东侧那醒目的二道门——“垂花门”便映入眼帘。垂花门作为连接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唯一通道,别具特色。其屋檐下的檐柱因垂吊于屋檐之下且不落地,故而又被称为垂柱。垂柱之上雕刻着精美的彩绘花瓣,栩栩如生。在古代,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之说,这里的“二门”指的正是垂花门。
张俊卿原籍为潍县东北关(今分别属于潍城区城关街道、北关街道辖区)。他在发迹之后,迁至松园子街的这处宅院居住,开启了一段别样的人生篇章。
义德栈成立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由潍县庆和堂、永睦堂、永吉堂、博仁堂、东厚堂、义德堂、怡和堂、义信堂八家出资联合开办。其总部设在青岛博山路,在济南、周村、博山以及天津、上海等地设有分号,在潍县的保安街(今潍城区和平路)上亦设有营业部,商业版图之广阔,令人赞叹。
1932年,潍县整修下河街绿瓦阁以南(原址位于今奎文区通济门街西端路北一带)长约50米、宽约5米的路段。本地商号及绅商踊跃捐款,二百八十多商家及个人共捐出三千六百多元大洋(银元)。其中,义德栈一家就捐出五百元,作为发起人之一的张俊卿个人捐出四百元。义德栈及张俊卿的实力和财力可见一斑。
时光流转至2023年2月,施工人员在青岛市北区博山路53号清理外墙时,意外发现了百年前老商号“义德栈”的牌匾。“义德栈”位于青岛的总部商号牌匾重见天日,对研究潍县近代工商业历史有着重要的实物价值,现已得到妥善保护。
一边是青岛“义德栈”老牌匾重见天日,另一边是松园子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两条看似不同的线路,却都与张俊卿紧密相关,而“保护古建筑”无疑成为共同的主题。
城关街道潍州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松园子古民居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保护项目于2022年5月正式开工,主要是针对12处院落39座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占地面积6237平方米,项目以文物修缮保护为宗旨,保护松园子文物古迹和历史风貌,再现老潍县街巷昔日的市井繁华与民俗文化。
新旧碰撞、时光交叠,这正是历史建筑更新的最迷人之处。
走过松园子街那一扇扇仿佛连接古今的门扉,仿佛在时光的隧道中穿梭。再往不远处,便是熙熙攘攘的繁华商圈,白浪河如同一条灵动的丝带,在城市的怀抱中静静流淌。
如果说古街古巷是静谧的历史画卷,那么时代的变化,就是这幅画最生动的注脚。一边是深厚的历史沉淀,一边是蓬勃发展的现代风貌,两者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潍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