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喇叭吹打乐,是流传于诸城及周边地区的民间鼓乐演奏形式,源于山东鼓吹乐。它历史悠久,为传统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年71岁的诸城喇叭吹打乐传承人王玉利一路走来,见证了诸城喇叭吹打乐曾经的辉煌。
诸城喇叭吹打乐是流传于诸城及周边地区的民间鼓乐演奏形式,源于山东鼓吹乐。在全国按流派划分,山东鼓吹乐属于北派鼓乐,北派鼓乐又分为鲁西南路鼓吹乐、鲁中南路鼓吹乐、鲁北路鼓吹乐和鲁东路鼓吹乐四个流派。鲁东路鼓吹乐分布在青岛、烟台、潍坊、淄博、东营地区,又称“东路鼓吹”。东路鼓吹有几个中心地带,其中诸城为其中之一。
诸城喇叭吹打乐源于明,盛行于清,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诸城当地民间被称为“喇叭匠”“吹鼓手”“鼓手”“差”。诸城喇叭吹打乐所用乐器种类多样,主要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两大部分组成,也有少量弦乐器。包含大喇叭杆、大唢呐(大喇叭)、小唢呐(小喇叭)、笙、笛子、管子、堂鼓、大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镲等。演出人数自由灵活,少则3人至4人,多则10余人。
王玉利现居诸城市密州街道大书堂社区(即原大书堂村),从小痴迷各种乐器。20世纪60年代前后,诸城喇叭吹打乐在当地风靡一时,王玉利父亲在锣鼓队,演奏时,欢快激昂的旋律让人振奋,王玉利听得如痴如醉。久而久之,王玉利渐渐对这种传统音乐萌发兴趣。闲暇时,他经常拿起各类乐器演奏一番,近乎痴迷。
王玉利努力学习乐器演奏,尤其精通唢呐和笛子。1980年,他顺利考入诸城县茂腔剧团,成为一名专业演奏员。他跟着剧团的三位老师系统学习了各类乐器。每次下乡演出,一天连演四场都一票难求。“那时候传统戏很火,我们演奏的《天河配》《牛郎织女》等广受欢迎,聚集了不少十里八乡的人。”王玉利说。
1986年,现代歌舞流传在大街小巷,喇叭吹打乐与时俱进,常作为开场歌舞为村民助兴,王玉利仍活跃在演出一线。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娱乐形式增多,诸城喇叭吹打乐日渐式微,保护工作迫在眉睫。王玉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6年,他成为诸城喇叭吹打乐传承人。为繁荣诸城喇叭吹打乐,在当地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王玉利每年都广泛组织、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保证了该项目的良好传承。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