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笔墨和颜料,也不须案台和毛毡,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信手剪来,世间万物,物之百态,就在剪刀下跃了出来。看去轻巧随意,似无定法,细细读来,却中规入矩,拙中寓巧,意在其中,这就是高密的剪纸。
三月末的一天,我们走进了高密剪纸艺人齐秀花的家。夫妻俩刚从农村搬到县城,从院子里走出来迎接我们,还如同从田野走来那样质朴。
走进堂屋,丈夫忙着沏茶。应了我们的要求,齐秀花折好一张彩纸,拿了剪刀,问了一句:“剪什么?”还未来得及回答,就见院子里飞来一双蝴蝶,不知哪位喊了一声:“蝴蝶!”齐秀花浅浅一笑,没有任何迟疑,操刀就纸,剪中有推,推中有剪,如牛犁地,似船破冰,沙沙的剪纸声伴着飞舞的纸花,眨眼间,两只红蝴蝶就从她的手中飞了出来,那第一道茶也刚刚沏好。
品着茶,话题自然是剪纸。谈师承,说交流,话借鉴,齐秀花虽敏于手而讷于言,可那激动人心的回忆还是绘声绘色。
齐秀花曾到瑞士做剪纸表演,想不到当时想要剪纸的人排起了长龙。她从日出剪到了日落,中午饭也没顾上吃。她说,不为别的,就为外国朋友喜欢中国的剪纸,不忍心让他们白白排一次队,等那老长的时间。
在日本的那次剪纸表演中,有两个日本朋友争要最后那幅剪纸,没办法,只好“将军宝”,让赢者拿走了那幅剪纸。
1997年香港回归时,齐秀花想剪点什么表达激动的心情,剪什么呢?她想到了牛。牛吃草耕地,吃草挤奶,就像中国的老百姓,就剪1997头牛来表达剪纸艺人的心吧。近两千头牛,还要形态各异,即使对从小就与牛作伴的她,也不是一件易事。心里的样子剪完了,就到田野山坡上看牛,最后到牛市上去观察,白天、晚上,走着、坐着,眼里、心里,都是牛,寝食不顾,亲戚朋友也少了来往。费时半年有余,终于在香港回归前夕,剪出了1997头牛,连接起来,长达百米。其中一头,被征为生肖邮票。
齐秀花是剪纸能手,也是高密灿若群星的剪纸艺人中的一员。这里的剪纸是群众性的活动,剪纸艺人是一个不小的群体。
范祚信一家堪称为佼佼者。范祚信自幼受母亲的熏陶,成了一名优秀的剪纸艺人,在南京艺术学院举办过个人剪纸展览,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院进行过剪纸表演。他的爱人也有一双剪纸的巧手,儿子8岁时就荣获省儿童剪纸一等奖。女儿19岁时参加了全国剪纸展,1987年5月在日本日向市进行剪纸表演时,受到当地人的热情称赞。一家人四把剪刀,有三个是中国剪纸协会会员。
说起高密剪纸还是有些来头的。据说汉武帝刘彻思念早逝的爱妾,曾召齐地的少翁剪了爱妾的身影,借着灯光顾影垂怜,并吟道:“是耶非耶,立而望之,翩何姗姗其来迟?”高密属齐地,少翁是不是高密人,无从稽考,但高密的剪纸很早即在民间流行,而且越来越红火,却是不争的事实。建一座新房,剪几只蝙蝠贴到天棚的四角上,象征着有福降临,中间剪一个圆形的龙凤呈祥,既表达了吉祥如意,又象征了内圆外方。过年了,剪窗花,剪福字灯,“红梅乍放”“年年有余”“三羊开泰”“六(鹿)鹤同春”,火红的窗花映着白雪,年味就更浓了。
日常的生活里,姑娘的花样,新媳妇的绣鞋,娃娃的虎头帽,都少不了剪纸,绣上去,虽不是珍珠翡翠,却也生出光彩。阴雨连绵,庄稼泛涝了,老太太就剪一个扫晴娘,挂在屋檐下,祈盼天晴;天旱了,庄稼枯了叶子,剪一条纸龙,放在池塘里,求龙王发发慈悲,降下点雨来。在这里,剪纸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自然,高密剪纸的题材,不仅仅限于日常生活,还在不断地拓展和升华。县文化馆挂了两幅大型剪纸,让我为之一振。一幅是《水浒传》的梁山一百单八将,一个个栩栩如生,个性极为鲜明,若不是熟谙人物,把握了著者的意旨,仅凭一双巧手是难传其神的;另一幅是《八十七神仙卷》,人物造形雅拙淳朴,线条刚劲挺拔,粗细阴阳处理得恰到好处,且极具金石韵味,可以说再现了原件的神采。
望着这两幅大型剪纸,我想,高密剪纸源自民间,流行于乡村,如今足可登大雅之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