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视剧《潜伏》里的陆桥山,到《人民的名义》里的“达康书记”,再到《庆余年》里的陈萍萍……吴刚在影视剧中演绎了很多配角,不过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兼职。“是北京人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教会了我挣钱吃饭的本事。”他说,“无论是演主角还是龙套,都一样。只有这样,就算你拉大幕都能拉出节奏!”
“演不好才是最没面子的”
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简称北京人艺)85班的学员,吴刚一直把前辈们称作“老先生”。那会,老先生们总是告诉吴刚、冯远征他们几个年轻人,演戏要先做人。当年那几个年轻人已经成了今天北京人艺“五虎将”。
起步,都是从配角和龙套开始。吴刚在《雷雨》中演过周萍,《日出》中演过李石清,《北京人》里演过曾文清,《天下第一楼》中跑过龙套、演过孟四爷……吴刚也很感谢那些年在老先生们身边成长的岁月:童弟老师是班主任,和他们几个年轻人关系最铁;林连昆老师第一次把他送上舞台;剧院一起坐绿皮火车去外地演出,年轻演员一对一帮忙照顾老先生;老先生们还会带着年轻人去剧院门口的小饭馆改善生活,边吃边聊的还是戏……回想当年,吴刚去老师家里吃酸菜白肉、喝酒、聊戏、说人生,就像回自己家一样无拘无束。
能参演北京人艺的“镇院之宝”《茶馆》,一直是吴刚的梦想。他至今难忘二十多年前,北京人艺宣布复排《茶馆》角色的场景,剧组人多,演员们都站在门口,紧张地望着导演林兆华,期待着自己名字和角色的对位。每个人都很忐忑,就怕进不了剧组,“《茶馆》里哪个角色我都想演,我演的唐铁嘴的戏份虽然不算多,但只要能进这个组,我就已经非常高兴了”。
如今,吴刚也成了团里的前辈,带着年轻人在排练厅里摸爬滚打,演得好,吴刚会为他们拍手;遇到问题,他也会直言不讳。“这不存在给不给面子的事。面子是什么?是舞台上的光彩和高光时刻,演不好才是最没面子的”。
“要耐得住寂寞”
除了《茶馆》,《哗变》也是吴刚最喜欢的戏之一。1988年,北京人艺第一次排演话剧《哗变》,吴刚被分到了一个小配角。排练期间,在剧中饰演律师格林渥的演员任宝贤突然失声,吴刚临时被导演叫来当替补,他背下了所有格林渥的台词,也爱上了这个角色。2006年,北京人艺复排《哗变》,院长找吴刚参演,吴刚只有一个请求,让他演一次格林渥。这一演就是近20年,也因为《哗变》,他拿下了中国话剧的“金狮奖”。
北京人艺的这块金字招牌,是每个演员一起用心打造的。有人觉得“把剧院当成家”这样的话是口号,事实上,“五虎将”当年就住在剧院里,吴刚说,之所以大家要吃住在一起,是因为演戏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要相互配合。
舞台上的演技日渐成熟后,这些年,吴刚经常参加一些影视剧的拍摄。每年岁末,团里都会把演员们第二年的演出日程排好,吴刚只有在没有演出任务的时候,才会接拍影视剧。
纵观这些年,吴刚留给观众深刻印象的其实也都是配角,在他看来,演主角或是配角,宣传海报上是不是C位都不重要,能够用戏磨炼自己才是他最看重的。“要耐得住寂寞”,北京人艺的老先生们的教诲,吴刚一直谨记于心。凭借对话剧舞台的虔诚和笃定,他即使凭借爆款的影视剧一夜走红后,也依然坚守舞台。
“演员嘛就是塑造人物的”
生活对一个演员来说,就是修炼场。在日常生活,吴刚喜欢看书、跑步。人物传记是吴刚的最爱,“演员嘛就是塑造人物的,自然要多看看人生的故事”。
互联网时代,吴刚会在网站上看看网友们的评论。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时,他发现“00后”也喜欢,通过网络,他发现年轻人的观影角度和兴趣在变化,一部反腐的戏,观众们也能从自己的角度切入,“达康书记”火了,这也是时代的进步。
提起“达康书记”,当年筹拍《人民的名义》时,剧组请吴刚参演,他却连连摆手:“不行不行,演员塑造角色一定要有生活体验。”可剧组坚信吴刚的演技,让他先看看剧本再决定,最后吴刚被剧本吸引接下了这部戏。为了能演好这一角色,吴刚在网上看了很多领导开会的视频,模仿他们的语气、神态,为了将角色演活,他还为角色设计出很多小细节,比如李达康在下属面前抠眼屎、涂清凉油、敲桌子等等。最终,他让“达康书记”的凝视出了圈。
为什么吴刚说,没有生活体验的角色他就不接演?这是因为当年林连昆让吴刚这批年轻学员出去体验生活,观察一个小人物回来一一表演。结果,林连昆看完他们的表演后说:“你们这些都是假的,是坐屋里瞎编排的。”从此,吴刚他们再也不敢了。如今,去公园散步,去菜市场买菜,也成了吴刚的必修课。
像冯远征、何冰、濮存昕,这批吴刚同辈的演员很多已尝试做了导演。吴刚说:“隔行如隔山,做导演是需要天分的,我先把演戏这点儿事弄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