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师者力量 更好潍坊

07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一封书信意万重

(2024年09月09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宋玉璐
图/潍坊市爱心义工公益服务中心提供


爱心档案
“风筝”牵线 见字如面

  “风筝姐姐你好,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我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你的亲切。”“亲爱的风筝姐姐,下个月我就要高考了,现在课业越来越紧张,我可能要过一阵子才能给你回信。”“风筝姐姐你好,收到你的回信我很开心,可以听一下我最近的烦恼吗?”9月4日,记者来到潍坊市爱心义工公益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潍坊爱心义工),看到一封封书信被装订成册,笔迹稚嫩而工整,字里行间隐藏着一颗颗鲜活炽热的童心。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6年以来,潍坊爱心义工已资助2000余名困境儿童完成学业,他们正处于学龄阶段,但是由于天灾、人祸、疾病等原因,陷入家庭暂时困难、成长支持和教育缺失、陪伴和关爱缺位等困境中。随着政府政策的不断完善,困境儿童的基本生存得到保障,为更好地关注困境儿童的需求,给予正向支持,潍坊爱心义工从2014年开始开展“见字如面”书信陪伴志愿服务项目,以书信的形式动态关注孩子成长,建立常态化的陪伴关系,使其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困境儿童成为“小风筝”,而信使志愿者则化身“风筝哥哥”“风筝姐姐”,用一纸书信与“小风筝”分享喜乐、陪伴成长。同时,项目组通过来往信件动态关注“小风筝”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帮助其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纸短情长,志愿者与孩子彼此牵挂、彼此温暖。
  至今,潍坊爱心义工与资助孩子已经通信10年之久,往来信件两万多封,累计帮助2000多名困境儿童。

暖心故事
从“小风筝”变成“风筝姐姐”

  “过了今天,我也会成为一名‘风筝姐姐’,也会有属于我的‘小风筝’,曾经在天上飞翔的‘小风筝’,如今也成为了在地面上拉着‘小风筝’自由飞翔的姐姐。”升入大学的小莹在信中这样写道。
  读小学五年级时,小莹成为一名“小风筝”,在此之前,她遇到烦恼的时候不知道找谁倾诉,有了自己的“风筝姐姐”后,她终于有了倾诉对象。每当收到“风筝姐姐”的回信,她都非常激动。从日益繁重的课业到青春期成长的烦恼,渐渐的,小莹与“风筝姐姐”成了无话不谈的闺中密友。如今,小莹已是大二学生,她始终将曾经的精神慰藉记在心中,果断报名成为“风筝姐姐”,希望用书信里的文字,为更多孩子带去心灵的慰藉。
  随着项目的不断发展,“一封信”也成为困境儿童由受助者成长为助人者的桥梁。与小莹一样,目前已有300多名升入大学的“小风筝”化身为“风筝哥哥”“风筝姐姐”,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于纸上,向弟弟妹妹们传授经验、分享生活,将曾经得到的温暖传递下去,用细腻、坚定的笔触,为孩子们的生活照进一束光。

“小风筝”寄出的信中夹了100元
  “今天又收到好几封信。”去年年底的一天,潍坊爱心义工的“风筝姐姐”带着惊喜的心情拆开一封又一封信。
“这封信怎么这么厚?信中怎么夹着一张崭新的百元大钞?”带着惊讶,“风筝姐姐”读完这封信了解到,原来是一名“小风筝”得知甘肃发生地震,想用自己的方式为灾区加油,在与爸爸沟通后,捐出了自己不知道攒了多久才攒下的100元钱,交给她信任的“风筝姐姐”,希望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助灾区渡过难关。
  看完信件后,“风筝姐姐”在第一时间将捐款捐至受灾地区的慈善协会。“我没有想到,那个需要我们帮助的‘小风筝’,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为心怀感恩、能够帮助别人的人。”她十分感慨。

城市温度
“家书”抵万金

  □本报评论员 石莹
  在潍坊市,每年都有一些因家庭暂时困难、成长支持和教育缺失、陪伴和关爱缺位而深陷困境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大部分不能及时有效地给孩子情感陪伴和支持,潍坊爱心义工扮演起家人的角色,以书信的形式动态关注孩子成长,以“哥哥”“姐姐”的身份,与孩子们建立常态化的陪伴关系,让这些孩子不孤单、有依靠。
  纵有人生多磨难,幸有家书抵万金。10年来,2000多名困境儿童累计与潍坊爱心义工通信两万多封。关爱困境儿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场持续十年、跨越时间与地域的“见字如面”项目,不仅仅是一次行动,更是社会责任的诠释。每一个孩子都是社会的希望,每一个心灵都值得用心守护。在潍坊,越来越多的人共同携手,汇聚关爱困境儿童的合力,为他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