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东
我出生在乡村,长大后在城市里工作。
有一天中午,我去单位食堂吃饭,对窗口里的盛饭阿姨说了一句:“少盛一点米。”这时在我身后排队的同事用教导的口气说:“这个叫‘米饭’,不叫‘米’。米是生的,米饭是煮熟的。”我一时愣住了,不知作何回应。这时另一名同事走了过来,对着窗口里也说了一句:“少盛点米饭。”我生气了,觉得他们两个联合起来针对我。想到平日里工作上我们有时就不和,再想到现在连吃饭他们也瞧不起我,我气不打一处来,可又无从反驳,憋屈得不行。
后来我回老家,中午蒸米饭,我妈说:“给孩子盛点米吧!”我听到以后,有些疑惑地问:“这到底叫‘米’还是‘米饭’啊?”妈妈有点奇怪地答:“米饭不就是米吗?”我才忽然意识到,在我的老家,大家都管蒸熟的米饭叫“米”。于是,我和家人讲起了我在单位食堂的经历,可惜大家只顾着埋头吃饭,无人在意我。我一时觉得孤独、难过。从那以后每当我吃米饭时,都会避免说“米”字,也避免说“米饭”,因为我真的不知道该叫哪个名字。
有一天,我正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大汗淋漓,突然听到身后的教练对另一名教练说了句:“外卖给我送了两份米,吃不完,给你一份吧?”我心里一惊,这不教练说的也是“米”嘛!我豁然开朗了:“米”和“米饭”的叫法并无高低对错之分,我如何感受,全在于它触碰到我心里的哪一部分。在城市里工作时,它触碰到了我内心的不满和自卑;在家里,它触碰到了我渴望被理解、被支持、获得温暖而不得的孤独、落寞;在健身房里,它触碰到的是我对运动、生活的热爱。
其实,不论叫“米”还是“米饭”,又有什么关系呢?那个饱满圆润、松散香甜的食物从未变过,不同的是我看待它的感受而已。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以一颗平和与开放的心,去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让心灵在平凡中发现不凡,享受那份纯粹而深刻的幸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许多五花八门的不同,学会应对这种不同带来的不快乐,在不快乐的迷雾中,找到自己那颗迷失的心,这才是最重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