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彩霞
这是一个由少年儿童组成的孩子剧团。在抗日战争初期,他们通过歌咏、话剧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唤醒民众麻木的心灵,点燃抗日救亡的激情,感染和激励了广大军民奋起抗日的斗志与勇气。这是一曲六月的战歌,带着稚嫩与勇敢,宛如抗战烽火中吹响的号角,回荡在中华大地。
影片《战歌行》以孩子的独特视角,解读抗日战争历史,演绎红色史实艺术。剧团的孩子们在贺团长和严导的带领下,积极投身于时代洪流,在风雨中锻炼成长,唱响抗日的战歌,发出救亡的呐喊,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抗日救亡的英雄赞歌。影片剧情紧凑,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具有创造性与感染力。
影片选取了两个村庄,作为孩子剧团的停驻点。六月的风吹到了隅村,以老八爷为核心的愚昧迂腐顽固派安于现状,排斥外来者,以不接受、不欢迎、不配合的态度消极抗拒。孩子剧团在古村落舞台上歌声嘹亮,《黄河大合唱》在不屈不挠地抗争,《松花江上》在饱含深情地诉说,台下竟空旷无一观众,村民纷纷躲避在家。鬼子即将进村扫荡,贺团长苦口婆心劝说,未能说服甩着花白长辫的老八爷、唯唯诺诺的村长和无动于衷的乡亲们,他们不愿离开世世代代耕耘的土地、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侥幸地认为鬼子会绕开古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碾碎了他们的美梦,鬼子的“三光”政策,让宁静的村庄遭遇了灭顶之灾,曾经的世外桃源,刹那间恍若人间炼狱。老泪纵横的老八爷趴伏在孙子的尸体上捶胸顿足、悲恸大哭,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策给全村人酿成大祸,为时已晚,便踉踉跄跄地独自走向木板桥,走向苍茫的大海,举起双手,悔恨交加,嘴里反复唱念:“不辨黑白,明哲保身,是为不义不仁!”这些幡然醒悟,萦绕盘旋,回荡在耳,挥之不去。
孩子剧团几经辗转到了牛旺庄,得到了村长和民众的热情欢迎。孩子们站在简陋的舞台上,再次演唱《黄河大合唱》。剧团里少了被日本鬼子杀害的小画家,大家给他空出的位置,显得格外悲凉。小画家生前完成的《哮河图》成了舞台背景,黄河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孩子们不惧风雨,不畏险阻,在暴风骤雨里不断成长,这也是剧团后继有人的希望所在。“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高昂的歌声穿越了黑暗,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孩子们用嘹亮的歌声与宝贵的生命对抗着无情的战争,父老乡亲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危急时刻,他们敞开赤诚的胸襟,把剧团的孩子认作自己的孩子,悉心守护,捍卫着革命的火种。
六月的风已凝聚成了一股苍劲有力的风,吹拂着中华大地。为保家卫国牺牲的贺团长、老烟锅爷爷、小画家……似乎变成了一缕风,仿佛在说“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山东胶东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战歌行》里的胶东孩子剧团,让我想到了胶东乳娘,那个用母乳哺育革命后代的母亲群体。在面临生死大难的时候,胶东乳娘骨子里的慷慨仁义,让她们不畏艰险、义无反顾地选择舍生取义、以命相助,用血和泪诠释了责任与担当。
孩子剧团演绎同龄人的英雄历史,也是“抗日战争血泊里的一朵奇花”。六月的风吹到哪里,哪里就有灿烂的风景。《战歌行》里那一个个小小的身影犹如风之子,不论是李一铭、小眼镜,还是胖张、百灵……已化成了爱国奋斗的精神风貌,翻过高山,拂去岁月的尘埃,流光溢彩。小画家用手中的笔把中华锦绣描绘,他憧憬的“未来的家”,如今已变成了现实——新房子、游乐园,出门就是大马路,坐着汽车去上学……烈士们用鲜血浇灌的每一寸土地,如今已绿草如茵、鲜花朵朵;曾经硝烟弥漫的天空飞满风筝、红旗飘扬。六月的风,吹拂着莘莘学子的笑脸,带着淡淡的花香,田野一片祥和金黄。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2周年,观看《战歌行》再次缅怀胶东孩子剧团,追溯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忆八十年前尘与土,念百年成立风和月,感慨万端,悲喜交集。六月的风,把沉睡的记忆吹醒。六月的风,把岁月的坎坷抚平。
一轮明月当空照,我独自漫步在月光下,周围弥漫着花儿的幽香,心里默默祈祷:愿世界和平的风,一直在天空里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