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友田
在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当中,唯有清明是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的身份出现的。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即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
清明时节,我国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已升至12摄氏度。此时雨量增多,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百草树木,开始渐渐萌茁,改变了冬季严寒使百草树木枯黄的景象,逐渐出现新生嫩绿的枝叶。
玉兰花、迎春花等相继开放,接着樱花、杏花、桃花等次第开放。而南方更是桃红、柳绿、梨白、菜黄,多种植物进入花期。
清明时节,春意正浓,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而,在我国民间有“清明时节,麦长三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民谚。
在南方,多种果树进入花期,为提高果树的坐果率,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很有必要。而黄淮以南地区的小麦也已拔节,抓好小麦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是这一阶段的关键工作。
在北方,正是多种春播作物的适播期。如华北地区,需要抓准时机播种棉花、玉米和高粱。此时,小麦开始拔节,需要及时灌水和施肥。
清明节,是一个思念故人的日子。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一个主要习俗。在我国民间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因此,清明节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阴雨绵绵,惠风拂面。从清晨开始,到黄昏之际,在烟雨弥漫的山野间,总有络绎不绝的扫墓人。
扫墓是一种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孝道行为,起源于春秋时期。到了汉代,随着儒家学说的流行,宗族生活的扩大,因社会生活的需要,返本追宗观念日益增强,上墓祭扫之风也更加盛行。
宋代,政府颁布法令,清明节“太学”要放假三天;“武学”要放假一天,以便让师生回家祭祖扫墓。
到了明清时期,民间扫墓与郊游已经结合在了一起。扫墓这天,哭祭完毕,大家并不急于回去,而是找一个好地方。众人聚在树下,或坐在草地上,摆开刚才祭墓的酒菜,一顿饱食。
按照我国民间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清明节扫墓仪式并不是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节当天祭扫坟茔。
清明祭祖,除扫墓的“坟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亦称为“庙祭”。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有的地方称为“清明会”或“吃清明”。
在祭祖仪式结束后,族长主持共商族内大事,申诫族法家规,最后一起聚餐。以同食共饮的形式,分享祖宗的福分。团结宗族,是古已有之的传统。
那么,我国民间为什么每年的清明节都要扫墓呢?
因为中华先民把墓地看成是死者生活的场所,墓穴相当于房屋。如果坟墓长满了荒草或者坟土流失,就像房屋被毁坏了一样,因此必须清除杂草、填新土,等于是对死者房屋的修缮。
而到了清明时节,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于是,人们就想到了自己祖先的坟茔:“有没有狐兔在穿穴打洞呢?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产生坍塌的危险呢?”所以,就很有必要去看一看。一方面除一下祖先坟茔上的杂草,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逝者的怀念和显示后代的兴旺。
清明扫墓,人们不仅祭自己的祖先,还祭拜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新中国成立后,扫墓活动又增添了新内容。清明时节,人们纷纷到烈士陵园扫墓,追念先烈的业绩,寄托哀思,激励壮志。
清明时逢阳春,草青树绿,春风春色,温润清新,正是春游的大好时光。很久以前,我国民间便有了清明踏青的习俗。南宋文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一书中,对当时踏青的盛况也有生动的描述:“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
由于踏青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因此千百年来代代相传,深受民众喜爱。时至今日,踏青活动的规模更大,内容也更加丰富。
清明节这一天,在我国民间的许多地区都有“清明吃蛋”的习俗。这如同端午节吃粽子和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重要,此俗必不可少。
“清明吃蛋”的习俗,源于古代的上祀节。人们为了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鹅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他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另外,在一些地区,还有儿童之间“撞鸡蛋”的习俗。
清明前后,春风正盛,是放风筝的最佳季节。在我国民间,清明放风筝还寓意着放晦气。现在,有些地方还流行着类似的风俗。人们在春天将风筝放入高空,然后剪断引线,任其随风飘去,认为这样可以将灾难、恶运、烦恼甚至病痛等一切不幸随风筝飘离,一去不复返。抛开风俗不说,放风筝确实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运动。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到野外空旷处放飞风筝,人们不仅可以尽情呼吸新鲜空气,还使头脑清醒,心胸开阔,并且能活络筋骨,促进血液循环。
放飞风筝时,有跑、有停,有张、有弛,手臂、腿部、腰身全部都得到活动,起到了锻炼全身的作用。同时,放风筝需极目放眼,自然对提高视力和注意力都有益处,难怪古人称其“最能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