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多起校园欺凌和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的发生,牵动着人们的神经。近期,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在出台具体的措施和办法防治校园欺凌问题。这些举措能否让发生在隐秘角落里的校园欺凌,暴露在阳光之下?如何从根源上防治校园欺凌?听听专家的建议。
多地采取措施防治校园欺凌
在新出台的四川省成都市今年中考录取政策中,一则要求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都市明确,“考生初中在校期间存在考试作弊、校园欺凌等行为的,最后投档”。换句话说,就是存在校园欺凌行为的学生,将在成都今年的中考录取当中处于劣势。
其实不只有成都,为有效预防和惩治校园欺凌行为,近期全国多地都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
3月28日,福建省教育厅要求全省教育行政部门围绕中小学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治工作机制等方面,对行政区域内所有中小学校开展一次大排查,及时查找发生校园暴力与校园欺凌的苗头迹象或隐患点,做好疏导化解工作。
上海市2019年出台了《中小学生欺凌防治指导手册》,去年又对手册进行了升级细化,进一步压实学生欺凌防治的各方责任,提高学生欺凌治理的操作性、规范性。比如,该手册将学生欺凌细分为“主体要件”“主观要件”“行为要件”“结果要件”等要素,为学校、教师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引。其中,“主体要件”包括学生之间、主体固定、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等情况;“结果要件”包括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精神损害。
此外,部分学校在厕所等视频无法覆盖、容易发生欺凌的地点安装智能语音警报装置。
吉林长春德惠市第四中学在去年秋季学期开学时启用了智能语音警报设备,该设备可以识别求救和谩骂的语句,并在5秒内发出警报。德惠四中副校长王景会介绍,目前校园内几乎达到视频全覆盖,但是个别特殊场所涉及学生隐私,无法安装摄像头。比如卫生间、洗漱间,容易发生学生打闹、校园欺凌现象。“目前这套系统使用了半年,还没有真正预警校园欺凌的案例,但作为一种震慑,目的已经达到,学校会继续使用”。
福建福州的一所学校也试点在厕所等区域安装类似的设备。当装置捕捉到特定的声音信息触发预警,老师的电脑或手机上就会收到警报。
一家生产销售校园防欺凌警报设备的厂商介绍,语音识别功能是通过预置语料库来实现的,装置里录入了打架、骂人,比如“我要打你”等危险的话,还可支持多种方言。“把软件安装到电脑上就能报警,还可以通过手机App、公众号直接把信息传达给老师或者是负责人。”厂商介绍,产品在实际运用中,除了连接校内的老师和保卫部门,也可以连接警方或者教育主管部门。
防治欺凌行为需要多方合力
如何识别校园欺凌行为?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实践中,校园欺凌行为的构成一般有五个要素:一是主体,校园欺凌的双方是学生,不包括老师或校外人员;二是主观因素,欺凌者主观上有蓄意或恶意心理,欺凌者明知自己的行为会给被欺凌者造成不利后果,而仍有意为之;三是地点,欺凌行为可能发生在校园内,也可能发生在校园外,或者发生在网络虚拟空间;四是行为方式,包括殴打身体、恐吓威胁、言语侮辱等一种行为或叠加的多种行为;五是损害后果,不论是身体伤害,还是财产损失、心理伤害,都属于欺凌造成的损害后果。
2021年教育部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中将以下五类行为归入“学生欺凌”。
(一)殴打、脚踢、掌掴等侵犯他人身体或者恐吓威胁他人;
(二)以辱骂、讥讽、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他人人格尊严;
(三)抢夺、强拿硬要或者故意毁坏他人财物;
(四)恶意排斥、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
(五)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者错误信息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
而学校如何应对欺凌行为,记者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中见到这样的描述:“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换句话说,对欺凌的行为认定,由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怎样合力治理欺凌行为?
12355是一部专门面向青少年的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师顾凯宪已经在电话的这一端接听十余年,接手了众多涉及校园欺凌的案件。“很多孩子跟父母暗示过遭遇了欺凌,但是父母没有重视。有的沟通了反而被骂,家长会反问孩子,‘人家怎么不欺负别人,专欺负你呀,你肯定做错什么了’。”顾凯宪说,许多遭遇欺凌的孩子,要么是父母对他们不够关心,要么就是平时完全由祖辈隔代抚养。这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往往也不突出,是老师很少注意到的“小透明”。当最初的求救信号没有被回应,他们对成人的失望就开始逐渐累积,直至放弃求助。想要扭转这一局面,需要家庭和学校都作出改变。
法律专家岳屾山表示,要惩治欺凌,必须完善未成年人的惩戒制度,发挥好它的警示震慑作用。对于极端恶劣的,或是涉嫌违法犯罪的欺凌行为,要考虑适当调整刑事责任年龄和治安违法的法律责任年龄,丰富相应的惩戒手段。
要落实好法律所规定的责任,落实好各方的主体责任。现实中,很多被曝光的欺凌行为是长期存在的,这就需要学校和各方都严格落实目前已有的法律要求,不要缺位,也不能和稀泥。对于欺凌一方的监护人而言,应该严格管教孩子。对于不履行监护职责的监护人,可以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由公安机关对他进行训诫,责令他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同时,政府部门要依法建立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以及专门的学校体系,并且还要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开展专门的教育工作。
本报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