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8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5版:望海听风

16版:光影记录

潍坊日报社小记者走进十笏园博物馆

跟非遗传承人“学技艺”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2024年04月01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3月30日,潍坊日报社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组织小记者走进位于潍城区的十笏园博物馆,参观核雕、微雕工艺品,体验潍县砸铜技艺、点茶技艺,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感受家乡丰富的传统文化。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燕
欣赏砸铜工艺品
了解潍县砸铜技艺

  当天上午9时许,小记者走进位于十笏园博物馆的东亚(中日韩)锤铜技艺文化交流中心,杯托、茶则、银壶等琳琅满目的砸铜工艺品,让大家目不暇接。通过参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鬼斧神工。在该交流中心的一角,潍县砸铜技艺非遗传承人魏伟正在专心打造铜碗,叮叮当当的砸铜声音吸引了小记者的视线,纷纷上前一探究竟。
  “这是铜片吗?”“这个小鱼是怎么做出来的?”“一个作品需要多少时间?”“铜有多少种类?”面对小记者五花八门的问题,魏伟停下手里的活,一一耐心解答。“制作茶则时,首先要根据铜片的尺寸裁板,然后经过敲打花纹、造型、抛光、鎏金等几十道工序,才可以完成一件作品。”魏伟以身边的茶则为例给大家讲解,“做大漆就是给茶则上漆,仅这一道工序就需要刷五六十遍漆,做好一个茶则需要半年的时间。”
  老潍县城曾有“二百只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历史盛景。魏伟自幼跟着外祖父学习潍县砸铜技艺,在继承外祖父技法的基础上,多次到韩国、法国等国家,与制铜工艺者深入交流。魏伟说,砸铜技法讲究“一片打”,主要以铜为原料,利用其质地比较柔软、延展性强的特点,反复锤打,直至锤打出所需的形状。“一件作品从选料到最终成器,需要经历成千上万次的锤打。”魏伟说,所有手工锤打出来的铜器,都有重叠的锤印。砸铜器物色如金,亮如镜,声如钟,自然古朴,一锤一打间均可细细把玩。
  “太神奇了,没想到一块小小的铜片经过锤打后能做出这么漂亮的工艺品。今天的参观让我对砸铜技艺有了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小记者孙敬程感慨道。

体验宋代点茶技艺
感受茶文化的历史底蕴

  点茶在中国流行于宋代,是古代沏茶法之一。在十笏园博物馆里的茗浆坊茶文化体验馆中,从唐代的煎茶,到宋代的点茶,再到明清时期的泡茶,以及现代的各种茶饮,均有展示。“如果说唐代的煎茶注重技艺,那么宋代的点茶则更注重意境。”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山东省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茶文化理事会理事长杨国英说。
  活动现场,杨国英对点茶进行了示范。在开始前,杨国英先介绍了点茶用的器具和基本流程,让小记者对宋代点茶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温盏、冲洗茶盏、倒茶粉、调茶膏、点茶……一套流程下来,杨国英动作熟练,一气呵成,让小记者大开眼界。“宋人的‘四般闲事’中,点茶最日常又最风雅,在一些有关宋代的电视剧、电影中经常出现点茶的场景。”杨国英说。
  为了让小记者更好地感受点茶文化,杨国英还指导小记者体验点茶。小记者个个兴致盎然,跃跃欲试。通过体验点茶,让小记者感受古代文人雅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通过今天的参观和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代文人‘吃茶’的意境。以前在电视剧中见到的吃茶场景,今天亲自体验了一把,太过瘾了,不得不赞叹我们中国茶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小记者吕雪濛说。

参观核雕、微雕工艺品
方寸间显匠心

  当天,小记者还走进位于十笏园博物馆的潍坊核雕工作坊,参观了核雕工艺品,近距离感受潍坊核雕文化。
  潍坊工艺美术大师、潍坊核雕第六代传承人张永彬饶有兴致地向小记者介绍了潍坊核雕文化。在他的陈列柜里摆放着《金玉满堂》《核舟记》等一件件构思巧妙、雕琢细致的核雕作品,让小记者大饱眼福。
  现场,张永彬向小记者展示了核雕制作工艺,只见他手起刀落,在小桃核上来回划动、翻转,不一会儿,核雕作品就初具雏形,一旁的小记者看得入神。张永彬说,潍坊核雕作为一种精湛的微雕艺术,历史传承久远,在全国民间工艺中独树一帜。“核雕的用料就是小小的桃核,别看桃核小,却暗藏着大大的学问,不同品种的桃核大小不一,纹理不同,雕刻者需要根据桃核的形状、质地,因材施艺、精心构思。”张永彬说。
  “一颗颗小小的桃核经过核雕艺人巧妙的雕琢,就变成了大千世界中的人物、风景、飞禽走兽等,真是太神奇了。”小记者李若依说。
  随后,小记者还走进玉华山房金石微雕艺术于明工作室,参观和学习微雕技艺,感受潍坊微雕文化的魅力。
  潍坊日报社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潍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组织此次非遗体验活动,是为了让小记者亲身领略精湛的非遗技艺,感受家乡丰富的传统文化,鼓励小记者走近非遗、认识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家乡非遗文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