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无比疼爱自己的孩子,但这份爱却有着“质量”高低的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日常生活中琐事的处理水平。如何高质量地关爱孩子,守住爱孩子的初心?近日,记者采访了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潍城区南三里小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师郭莹雪,请她为家长们分享,如何将心中的爱转化为有效的实际行动,做一名有智慧的家长。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赛
不当“旁观者”,要积极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来
近日,家住奎文区早春园小区的孟女士对记者说,她儿子今年5岁,每次带他去游乐场的海洋球池玩耍时,儿子都要求家长在一旁陪同,而且在玩耍中也总是东张西望,时不时地呼喊家长。对此,孟女士感到有些困惑,儿子的这种表现是不是说明内心缺乏安全感?
“孩子身边需要的不仅仅是‘观众’,他们想让爸爸、妈妈跟他们一起享受快乐时光。所以,高质量的陪伴就显得尤为重要。”郭莹雪解释。高质量的陪伴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和支持,增强其自信心和安全感,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作为家长,不要把自己当“旁观者”,而是要积极参与进孩子的生活中来,跟孩子一起成长。
那么,家长具体该怎么做呢?
郭莹雪表示,家长可以先制订一份陪伴计划,计划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需求,以及家长自己的时间和工作安排,确保计划可以有效实施;在陪伴孩子时,家长应该放下手机、工作和其他杂念,专注于孩子的感受;家长要注重创造积极的家庭氛围,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不要将负面情绪带给孩子和家庭。同时,家长也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活动。
允许孩子犯错,让孩子在自我纠错中不断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些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不允许孩子犯错误,总要求孩子事事听命于自己,自信地认为一切都是为了孩子。郭莹雪表示,从科学教育孩子的角度来说,孩子的成长需要适度的“试错”,需要有一些“不听话”。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人也难免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更何况是天真无邪的孩子。”郭莹雪说,孩子的错误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长辈必须立即纠正的,如不讲卫生、欺负弱小、不懂得爱护公物等原则问题;另一种就是孩子能够自己纠正的,比如适应环境、遇到小挫折等,对于这样的“错误”,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去“犯”。鼓励只是一种手段,培养孩子的“悟性”才是真正的目的。
孩子在成长阶段,有很多的悟性都是从“犯错”中得来的,这与“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等古训如出一辙。因为,孩子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往往可以不断地改正错误,这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如果不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凡事都由家长来决定,孩子也会变得懒惰、不敢尝试,或过度依赖于父母。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说的“错误”,指的是孩子在求知过程中因认知能力不足导致的失败、经受的挫折。
不仅如此,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内心自信平和,比谨小慎微重要;凡事有好奇心,比凡事不出错重要;有自我选择的勇气,比选择正确重要。
“孩子是作为一张白纸来到世界上的,世界突然把他包围,他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即成长过程。就好比我们突然从明亮的阳光下进入暗室,眼睛会突然觉得什么都看不见,需要过一会儿才能看清东西。如果这时别人急于下论断,说你的眼睛有问题,这显然是不对的。”郭莹雪说,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还不能准确地分辨是非,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作为家长不要害怕孩子犯错,要适当允许孩子犯错,然后再帮助孩子认识错误,纠正错误,放宽心让孩子在“犯错”中逐渐成长。
“陪”不一定“培”出好习惯,要给孩子“主动权”
陪写作业逐渐成了许多家长的“必修课”,难道孩子真的就不能自己完成作业吗?家住坊子区恒信茉莉公馆的刘先生经常被这个问题困扰。刘先生表示,自己的孩子都快升三年级了,他还要天天下班回家陪孩子写作业,为此还放弃了很多自己的日常活动。
孩子写作业真的需要“陪”吗?
郭莹雪认为,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因人而异。可能有些家长陪在孩子的身边,能起到安慰孩子心灵、有效监督孩子的作用。但陪写作业有时也会出现弊端。比如,有些孩子会在家长面前刻意表现他的“痛苦”,博取家长同情,这既影响孩子写作业的专心,又影响速度;有些家长陪写,会让孩子觉得完成作业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是他和家长共同的事,时间久了,会在心理上养成依赖性,不利于孩子自我责任意识的形成。还有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家长们坐在旁边多半会忍不住唠叨,不论是略带不满的批评还是善意的提醒,都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应给孩子留足空间,多加鼓励和支持,培养孩子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独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