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江西一女子在某社交平台上发文称,她拿10万元现金去银行存定期,没想到银行工作人员问她钱的来源。女子认为资金来源涉及个人隐私,可银行工作人员称“这是银行的规定”。存大额现金到底要不要回答资金来源?是否有法律依据呢?
存大额现金到底要不要回答资金来源?
记者就此以储户身份咨询了多家银行客服及网点工作人员。多数银行表示,人民币存款只需带本人身份证、银行卡前往网点办理。
中国银行客服表示不分地区,人民币存款只需带本人身份证、银行卡前往网点办理。农业银行、平安银行客服则表示小于5万元直接存就可以,大于5万元(含5万元),只需留存身份证信息备查。
也有银行表示,个别地区需要了解现金来源。
“根据银发〔2020〕105号规定,河北省、浙江省、深圳市,陆续执行大额现金存款需要了解现金来源的政策。其他地方目前不要求提供资金来源,但5万元以上需出示身份证件。”工商银行电话客服如是说道。
大额到底如何定义?该客服向记者进一步解释,河北省10万元以上,深圳市20万元以上,浙江省是30万元以上,需要了解现金来源的政策。具体提供什么资料,建议提前与网点联系并核实。
记者分别向工商银行深圳、北京地区支行工作人员进一步核实,得到了一致的答案。
了解资金来源究竟是不是无意义的事?
深圳某支行工作人员进一步解释了核实现金来源的过程:“填个单子,实打实地写就行。但是如果你很频繁,应该也会要求进一步提供(材料)”。
对于此事,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晓宇表示,在2022年2月以后,已暂缓施行“客户存款金额达到一定额度,就要提供资金来源等信息”的规定。目前,客户的风险等级是衡量银行柜员是否需要了解客户信息的标准,风险等级越高,银行需要向客户了解的信息就越多,反之则需要了解的信息可能越少。
关于“客户存款金额达到一定额度,需要提供资金来源等信息”的规定,是否有法律依据?
刘晓宇表示,询问客户这些资金信息,最主要的目的是对客户的身份进行识别,进行客户的尽职调查,并按照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反洗钱措施,这样有助于提高反洗钱的效率,满足反洗钱的需要,维护金融安全。
对于银行柜员可以核实客户的信息范围,可以溯源至2022年1月份央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联合发布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原定于2022年3月1日实施,其中第十条有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
但在2022年2月21日,央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再次发布公告,称因技术原因暂缓实施该《办法》,相关业务按原规定办理。
原规定是指2007年出台的《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这其中并没有对此类客户资金来源及用途的规定。
银行柜员对于客户个人信息的核实标准是什么?
目前遵循原规定的内容。原规定要求核实自然人客户的姓名、性别、国籍、职业、住所地、工作单位、地址、联系方法、身份证件或者是身份证明文件等。对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也是作简单要求,比如名称、住所、经营范围、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号码、营业执照等。
此外,它还有一个规定,对于高风险客户或者高风险账户的持有人,金融机构应当了解资金来源、资金用途、经济状况或者经营状况等信息,以加强对金融交易活动的监测分析。
银行调查资金来源应以金额为衡量标准吗?
“其实总的来说,不能笼统地说客户的存款金额越大,就应该了解更多信息,只能说原则上大概率是这样。”刘晓宇说,对于了解客户的信息范围,这个标准其实取决于客户的风险等级,风险等级越高,银行需要向客户了解的信息就越多,反之则需要了解的信息可能越少。
一般来说,金融机构是按照客户本身的特点、账户属性,同时考虑地域、业务、行业等划分相应的风险等级,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适时调整。如果是高风险的客户,银行柜员进行相关讯息的询问,完全符合目前的监管要求。但在一般情况下,如果银行内部没有掌握确切的客户风险等级,无权询问客户的相关信息。如果询问,确实违反目前的监管准则。本报综合央视网、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