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风
1925年7月22日,已定居青岛的康有为欣然动身开启他的青州之旅。
康有为为什么要造访青州?
清代,满清政府在青州设有一座“旗兵驻防城”,简称“旗城”,因位于府城北,又有“北城”之称。
旗城的洪固卿曾在晚清朝廷任户部侍郎,是帝师翁同龢的助手,他赞成变法图强,与康、梁结为好友。时任青州驻防城副都统吴延年,早年赴京,通过洪固卿结识了康有为。
辛亥革命以后,青州满族旗兵接受山东军政督办张宗昌的改编,整编为旗兵团,吴延年被委任为青州旗兵团团长。但由于时局混乱,驻防旗兵的粮饷供给并无保障,十分困难。吴延年在风雨飘摇之中,展望时局渺茫,怀念旧日朋友,特邀康有为来青州做客。
纵观历史,吴延年当年邀请康有为做客青州,实有了解时局、苦诉衷肠之意。而康有为到了晚年,作为“保皇派”的精神领袖,得知青州还保留着这么一支八旗军队,自然有一份怀旧与惺惺相惜之心。
康有为还是弘扬碑派书法艺术的领军人物,他撰写的《广艺舟双辑》是书法碑派理论的总结。他十分尊崇郑道昭在青州玲珑山留下的墨宝,对其情有独钟。
康有为来到青州,当日在旗城参观了都统府、万寿宫等建筑设施。次日上午,登云门山游览。康有为登上云门山极顶,南望沂蒙余脉,群峰逶迤,层峦叠嶂;北俯齐国故地,千里沃野,一片青葱。不禁雅兴顿起,赋诗一首:
游云门山
云门嶻嶪俛青州,千里青葱禾黍油。
府海关山应富庶,当年霸业自千秋。
“巀嶪(jiéyè)”是形容云门山巍峨高峻,“俛”(fǔ)即“俯”。他站在高山之巅俯瞰青州大地,从青州的优越地理位置、自然风光,联想到当年的帝王霸业,纵观古今,对齐国故地发出由衷的赞叹。当晚回到住处,他将这首诗书赠吴延年。末署:“乙丑七月二十三日游青州作,寿卿仁兄为东道主,康有为。”
这一天,康有为还兴致勃勃地游览了松林书院、范公亭与法庆寺。法庆寺位于南阳河北、府城与旗城之间,建筑雄伟,古柏参天,时为胶济铁路沿线著名古刹。清著名诗人王渔洋“祗园有珠阁,高出碧林端”的诗句,即是描写此处。清顺治初年,明衡王府被查抄籍没,其珍贵的金石和文物,大多流入该寺。
康有为游览寺院时,方丈慈宽向他作了详细介绍。其中,有一件用荆树根雕成的座椅,玲珑剔透,庄重古朴,是当年衡王的“龙墩”。还有一对古瓷盘,盘大一尺四寸,彩绘“鹿鹤同春图”,生动逼真,工艺俱佳,均为衡王旧物。康有为观后赋诗一首,书赠方丈慈宽留念:
游法庆寺
绿瓦红墙松柏宫,闻移衡府殿材工。
树根一几庄严在,磁画双皿色相同。
华屋山丘何所住,王侯帝释尽归空。
元戎小队郊相引,俯仰山河落日红。
诗中前四句见景生情,第五句“华屋山丘”之典,出自曹植《箜篌引》:“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意为人寿有限,富贵亦终有死亡。“华屋山丘何所住,王侯帝释尽归空”,正表达了康有为的暮年心境。
其间,康有为还登临玲珑山,瞻仰了郑道昭的《白驹谷题名》。
康有为的青州之旅,留下了许多墨宝。他给北城协统吴松恒写的条幅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为协统舒秀伦题赠苏轼的《赤壁怀古》词二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笔走龙蛇,刚柔相济。所用印章,大小两枚,系阳文篆字。一枚为回龙体“康有为印”;另一枚书法章19字,“维新百日,出亡十四年,经三十六国,行四十万里”,简述生平,别开生面,堪为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