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孩子说,这么多年,自己一直为爸妈活着,从来没有真正开心过。
作为家长的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言行背后的原因、动机和心理需要。
让孩子痛苦的不是学习压力,而是父母的不理解
很多寻求心理咨询的孩子,痛苦的并不是学习压力,而是关系,尤其是与父母的关系,而关系中的问题都出现在一些生活的小细节上。
小娇是一个13岁的少女,双腿划满了刀痕。她家庭条件不错,父母鲜少争吵,学习成绩也屡在前端。那为什么要用刀划伤自己,小娇也说不清。后来,咨询师深入其家庭,才得到一些拼凑出的真相:小娇的房门如同摆设,父母总会悄声绕到她身后,以送果盘、喊吃饭为由,看看她到底在干什么。
这样的不信任让小娇非常痛苦,她试着和父母沟通,得到的理由是:“我们进自己家,为什么要敲门?你不允许关门,这是我的房子,不是你的。”
第一道伤口是怎么来的?小娇回忆起当时的片段:她与母亲在外婆家吃完饭,一个邻居大娘过来做客,外婆、母亲、大娘三个人好像谈论一个物件一样,当着小娇的面讨论她的初潮。为此,小娇很愤怒,她不想让母亲谈论自己的隐私。
察觉到她的不快,母亲不以为意:“你当人家对这种事感兴趣吗?还不是关心你?怎么不知道好歹。”当天夜里,小娇摸出一把小刀,朝着自己的腿慢慢划上一道伤口,伤口的疼痛让她心口的憋闷愤怒有了发泄的出口。
总有孩子说,这么多年,自己一直为爸妈活着,从来没有真正开心过。
听到这句话,父母往往很愤怒:“好吃好喝地供着你,什么事情都依着你,如今你说自己没有开心过,会不会太矫情?”即便是在孩子痛苦呐喊时,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仍然是反驳与压制。
人本能的三大核心需求是安全、与人连接、成就感。在安全温暖的环境中,孩子自然会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但太多的时候,家长的民主只是“假性民主”,是以民主为名,行控制操纵之实。
有一次,一位男孩的爸爸说:“我和他妈很民主,什么事都和他商量。”
男孩毫不留情地回嘴:“但是,每次商量的结果就是你们的对,听你们的!”
每一位家长都很爱自己的孩子,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生怕孩子的人生遇到艰难坎坷,但就是这个“怕”,不由自主地让家长焦虑、担忧、控制、强迫,干扰了孩子成长的健康节奏。
父母应帮孩子成就梦想,而不是完成自己的愿望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曾提出“空心病”的概念。
什么是空心病?孩子顺着父母设定好的“参数”,一路沿着名小学、重点中学、实验高中往上走,当他们真正看到了这条路的“尽头”——或是名牌大学,或是一份体面的工作,他们的人生即刻失去意义。没有梦想,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没有方向,不知道内心的渴望。
后来,徐凯文抽调全国100所学校大学生、8000多名中学生展开测评,结论是空心病与学段没关系、和名校与否没有关系,空心病是最大的抑郁根源。
2018年10月10日,网传浙大博士侯某某失联疑跳江轻生。四天后,其遗体在钱塘江找到。
在网传的侯某某最后一条微信朋友圈中他写道:“可能我只是不太喜欢,也不太适合这个世界,所以再也不想多作停留了。不想再假装,也不愿再撒谎,只想做我自己而已,是真的难。”
在普通人眼中,已是博士的侯某某与事业有成仅一步之遥,而他展现出的是最根本又最无解的痛:“我不知道如何与世界相处。”
也许父母会问:“我们当时一无所有,为什么就能朴素地坚持下去,而不是天天想东想西?”
恰是如此,多元的文化环境造就了孩子探索的姿态。相比于“过去的吃饱穿暖”,他们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会试着探索自我价值、寻找自我归属。而当父母只以“学习成绩好”“工作找得不错”作为单一标准来评价孩子,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则更加迷茫无措。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会走不同的人生道路。孩子只是经由父母来到这个世界,去完成他们自己的梦想和使命,并不属于父母,也不应由父母控制。
父母的所有焦虑,都来自于“孩子过不好”的担忧
十几岁的时候,红豆就知道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她弄不清地理上的各种季风气候,也读不懂物理场中的力学。
父母虽然为她的未来感到担忧,但是很克制。他们的想法是,让孩子慢慢往前走,梦想可以在道路上获得。不出所料,红豆上了一所高职,毕业后,她又尝试想继续深造,一年、两年、三年,眼看着父母身体越来越不好,却还是支持自己在家“啃老”,她很痛苦。后来,她决定先去外面闯一闯,机缘巧合下,红豆开始在一家餐馆做服务员,干半天活回家看半天书。
巧的是,红豆喜欢钻研一些清洁小事,自制的清洁刷可以把窗棂里的灰尘一次性清理掉;自配的洗涤剂价格便宜,清洁力又很强。手下有这样一员聪明的“悍将”,老板非常满意,他把红豆推荐给另外一位做餐饮的好友。
在红豆的心里,并没有“我凭什么要去做服务员”的层级理念,而是“我该怎么把手头的工作干好”的积极暗示。而父母的养育留给她的不是“必须成功”的牢笼,是“可以慢慢摸索、慢慢发现”的包容。刚开始,红豆做家庭保洁,后来又被雇主发现她的钢琴、英语都不错,可以适当辅导小孩。再后来,她考下一个执业资格证,正正经经成了一名高知住家保姆。
看着红豆自信洋溢的样子,父母没有强迫她换一条路,继续深造也就自然而然放下了。哪怕是疫情最难的那几年,红豆依然保持着两家雇主、每月两万元收入的生活状态。
父母也会担心“保姆”这个职业没有未来保障,会担心女儿不好找对象,而红豆的思路很清晰:攒上几年钱,去英国读个管家课程,让自己的工作更加专业化。
看到女儿如此有计划,父母逐渐把内心的焦虑放下了。因为父母的所有焦虑,都来自于“女儿过不好”的担忧,而当看到孩子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成全、尊重、放手是父母能做的最后一件事。
做有爱又有分寸的父母,孩子才愿意探索与绽放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看待与父母关系不好而选择自杀的人?”寥寥回答,朴素却真实。
父母说他们娇生惯养,外人说他们禁不起挫折。而他们从小受的教育便是如此,他们的三观,也是由父母建立的。
如果将我们代入这样的背景,只怕也无法谈笑风生。我们身边有一些人,一手烂牌却乐观无畏。父母带着鼓励却又不期许的目光看着他们,看着他们在生活巨浪里翻滚腾挪,跌倒又爬起。还有一些人,捏着一把“王炸”,拥有了体面的工作和美满的家庭,却开始中年叛逆,不断地将曾经得到的压制反施于老人或自己的孩子身上。
究竟哪些人走的才是“正途”,我们不能断言。但可以清晰知晓的是,当我们以“孩子”的身份活着,需要的绝不是宏大绚烂的物质基础。只有拥有爱、拥有空间、感受着父母设下的不伤人伤己的边界,身为“孩子”的我们,愿意探索也愿意绽放。来自家庭的爱与支持,终将在生活中内化为强大的心理修复能力。
海蓝博士 情绪管理专家、幸福学研究专家,畅销书《不完美,才美》系列丛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