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鹦鹉杀》:明明是拧巴的文艺片 偏要蹭“反诈”的热度

(2023年09月28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蕾
  电影《鹦鹉杀》是一部取材自网络诈骗类事件的电影,和同时期上映的相同题材电影《孤注一掷》的现实主义风格非常不同。它偏向悬疑惊悚的文艺片风格,场景设置在阴雨的海边小城,湿气弥漫,人物角色不多,镜头多集中在人物角色的情绪反应,烘托扑朔迷离的气氛。
  在北京从事同传翻译工作的单身女性周冉,被自称在新加坡做海员的网恋男友阿昌骗走了55万元。遭遇诈骗后,周冉深受打击,整日闷闷不乐,在朋友庞宁的帮助下,她根据聊天记录中的蛛丝马迹,来到阿昌提到过的某个沿海小城,意外认识了在当地旅行社工作的青年许照和林致光。
  周冉发现林致光就是那个隐藏在网络那头欺骗自己感情、金钱的骗子阿昌,可是毫不知情的林致光还故作深情地跟周冉回忆同在北京工作的前女友,其实正是周冉。林致光表面上性格温和,声音很有磁性,实际上满嘴谎话,混迹赌场,是个不折不扣的赌徒。
  周冉假意接近林致光,两人暧昧升级,可是许照也对周冉表白了,三个人的情感关系愈发复杂。周冉假意向二人透露自己手上有大笔资金,林致光和许照把周冉作为了新的诈骗目标。其实,林致光和许照都曾是网络诈骗团伙成员,两人曾经在网络上使用虚假身份分别诈骗了周冉和庞宁。两个女生知道真相后,决定复仇,最后将骗子绳之以法。
  “杀猪盘”的诈骗对象不仅针对有一定经济基础、情感世界空虚的女性群体,也包括男性。诈骗分子利用现代人普遍压力较大,需要情感寄托的弱点,根据被骗对象的具体情况,把自己包装成适合对方的“恋爱对象”,骗取感情、信任,再谎称自己遭遇意外急需用钱或者让对方投资高回报的项目,骗到钱之后,诈骗分子会制造自己意外去世的假象,甚至干脆拉黑删除。很多单身女性现实中可能事业比较成功,但是情感生活比较匮乏,当出现了一个整日对自己甜言蜜语、关心备至的恋爱对象,且能提供很高的情绪价值,便会不小心被攻破心理防线。
  电影为何取名“鹦鹉杀”?电影给出的解释是“鹦鹉会模仿人说话,却并不具备任何情感,导演把鹦鹉用来隐喻用‘杀猪盘’骗人钱财的骗子”。但个人觉得,影片把一个很有现实警示意义的题材拍得过于文艺了,所以没有像《孤注一掷》那样引起很大的关注。从剧情上说,诸多巧合将犯罪嫌疑人和受害人聚在一起,受害人为了将诈骗分子绳之以法,与其假装谈恋爱收集证据,并面对面向诈骗分子宣战,显然这是以感情为主要导向的叙事,缺少现实合理性。
  即使从文艺片的角度来说,很多情节都是用来表现周冉在痛苦、纠结、爱恋、懊恼、悔恨等复杂情绪中摇摆不定,过于强调主角遭遇诈骗之后的复杂情绪状态。整个人面部浮肿、情绪低落,有时候难以理解周冉到底释放了什么魅力让许照和林致光同时爱上她,周冉面对骗子林致光时痛哭流泪的心理动机是什么,让受害者和诈骗分子产生难舍难分的感情……诸如此类缺少合理动机的情绪反应还有不少。
  所以,整部影片让人看着很拧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