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超)中秋节“念月”是老潍县的传统习俗。由于“月儿”做起来比较麻烦,现在会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为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近日,潍城区望留街道居民胥德美、陈桂香、季会香、玄秀红、李建红等人自发组织做“月儿”,希望通过一个个“月儿”,让子孙后代了解传统习俗,代代传承下去。
“老玄,这锅再蒸6个‘月儿’……”9月23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望留街道槐行村看到,胥德美等人围坐在面板四周,分工协作,有的忙着擀面饼,有的忙着在圆饼上摆放红枣,还有的负责用梳子、剪刀等工具制作造型逼真的花朵、小兔子,并将它们放在面饼上方。在她们的巧手下,一个个“月儿”很快就做好了。
在大家忙着做“月儿”的时候,那边大锅下柴火烧得正旺。一个个“月儿”被放入锅中后,不一会儿,就热气腾腾,麦香弥漫。约40分钟后,寄托着长辈美好祝福的“月儿”就出锅了。刚出锅的“月儿”有些烫手,但孩子们已经忍不住想咬上一口了。
旧时,每到中秋节前几天,家家户户忙着做“月儿”。妇女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把“月儿”做得越来越漂亮。“念月”完毕,就可以分着吃了。一人一块“月儿”,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手中的“月儿”就成了人间美味。
近几年,槐行村的几名妇女为了让村里的晚辈在中秋节能吃上“月儿”,每年都连蒸三天,制作二三百个。“小时候就盼着过中秋节,吃个香喷喷的‘月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超市里也能买到‘月儿’,却不如亲手做的香。”玄秀红说,大家在一起做“月儿”,不仅找回了当初的那种氛围,还能让子孙后代了解这一传统习俗,再辛苦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