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孙瑞荣
代购、代驾、代跑腿……这些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你见过代客骂架的吗?8月11日,记者从湖南省长沙市公安局雨花分局获悉,该局依法处理了一名为他人提供“代骂”服务网暴别人的违法人员。2022年10月至今,李某以100元一天的价格帮助客户在指定社交平台上对不特定人进行网络言语辱骂,非法获利近万元。
(据三湘都市报)
近日,多次在网上发布“代骂”广告,并对不特定人进行网络言语辱骂的李某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显然,李某的行为不仅污染了网络空气,而且违背了公序良俗,违反了法律法规,受到惩处完全是咎由自取。
值得关注的是,李某并不是唯一一个提供这种服务的人。在网络世界中,类似的“代骂”服务屡见不鲜,甚至有专门的平台提供此类服务。无论是亲自“按键伤人”,还是找人“代骂”,本质上都是一种网络暴力。“代骂”这一现象背后,虽然暴露出了人们情绪宣泄的需求,但是也引发了对社会道德和言论自由的思考。
社会问题不是靠骂人来解决的,骂人反而可能引发社会问题。雇人“代骂”,不仅无益于纠纷解决,还会产生新的纠纷,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涉嫌侮辱、诽谤犯罪。根据民法典第1024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如果任凭“代骂”服务泛滥,只会加重戾气,不利于构建和谐清朗的网络空间。
解决网络“代骂”问题,首先要加强公民道德和法律意识的教育,加深对尊严和平等的认识,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其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震慑和警示的作用。此外,社交媒体平台也需加强自身监管,阻止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和传播。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有义务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和秩序,对于生活中遇到情感、经济等纠纷,应该通过合法、合规的途径解决。只有政府和媒体积极进行舆论引导,才能够营造一个健康、友好、文明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