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觞
我们的祖国,有很多名字。“华夏”就是其中之一。
很多国人对这个名字都非常熟悉,我们也经常自称“华夏人”。但“华夏”二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又为何以此自称呢?
“华”的西周早期字形为“ ”,像花朵之形,下有花托。后来又加了表示植物的“ ”形,变形为“ ”——这就是“華(华的繁体字)”的小篆字形。
由此可知,“华”字的本义是“花”。如《诗经·小雅》“皇皇者华”,即是写草木之花。后来引申有光华、华丽等含义。
大概中国人是最早在服装、饰品、建筑、用具等方面进行美观性制作并用以区分社会阶层的,这些可以看作文明之“花”,故也称为“华”。
所以,唐代大儒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当然,孔颖达并不是在讲文字,而是通过对文字的“解读”来形容中原文明。这里的“华”和“夏”都被政治化了。
再说“夏”字。
在传统文化里,“夏”经常与“夷”对称,比如《论语》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大禹之子启建立夏朝时的“夏”字,今天已经无处寻觅。但这一历史事件似乎可以告诉我们:早期的中国人可能用“夏”字代表某个群体或某个地方的人。
商代甲骨文里“夏”字写作“ ”,上面为太阳,下面象人形。这可能是已知最早的字形。
季旭昇先生认为:“甲骨文的夏字都当人名用。”——这可能是指商代的使用情况。
西周晚期字形里,开始出现脚板之形(即“止”字)。如伯夏父鼎里的“夏”字写作“ ”。春秋时期秦公簋里“夏”字写作“ ”——下面多了两个“止”。
“夏”字的小篆字形由此而来,就写作“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中国之人也。”实际就是说,中原地区的人称为“夏”。
这就与《论语》中的话对应上了。
古人又称中原各地政权为“诸夏”,颇有以高度文明而自傲的味道。称周围各族为“四夷”或“夷狄”:南方多蛇虫故称蛮(蛮字从虫),西方多牧羊故称羌(羌字从羊),北方多以犬游牧故称狄(狄字从犬),东方之人善射故称夷(夷字从弓)。
山东在古代就属于东夷地区。当时民风彪悍、作战勇敢。相传周武王伐商之时,商纣王有十万大军正跟东夷作战,来不及回防,这才组织了奴隶大军抵抗。哪知奴隶大军阵前倒戈,大商崩亡。
周代商之后,周武王也很忌惮东夷,立即把“武力值”最高的姜子牙封到东夷,建立齐国。齐国的“齐”字,古文字形就像植物生长整齐之形。所以有人说,周武王封这个“齐”国的意思,很可能就是要求姜子牙要“扫齐(平)”东夷。
能够说明东夷之勇、周武王之忌惮的事情还有:周武王很快又把自己最得力的弟弟姬旦(即周公旦)封到东夷,建立鲁国。
“夏”字后来又泛指中原地区、中原王朝,又经常与“华”并用,“华夏”便成了中国的古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