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薛静
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自己家人在为85岁的奶奶办理户籍证明资料时,发现派出所户籍材料丢失,陷入了需要“证明你妈是你妈”的困境。据了解,老人子女在吉林省长春市公安局宽城分局西三条街派出所、宽城区政务服务中心等地来回奔波二十多天,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视频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后,公安方面于2月25日为老人出具了亲属关系证明。
(据央广网)
奇葩证明年年有,但就是不绝不休。从证明“我妈是我妈”到“我是我本人”再到“我女儿是我女儿”,一个个跑不下来、办不下来的奇葩证明,把办事群众一次又一次绊倒在同一个坑里,更给人平添了许多闹心事烦心事。
诚然,为了保护群众的利益,有些证明不得不开。前些年信息化办公尚未普及,很多地方的档案采用纸质文件管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档案出现丢失、漏缺的情况,但不能因为这种“历史遗留问题”,就把正常的开证明办成了开奇葩证明吧?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没有记录,手写证明有造假可能,那走访入户调查呢?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奇葩证明说白了就是“懒政”“推诿”,没把群众的事当回事,不愿担责不敢担责而已。
想要解决奇葩证明,不能回回都靠舆论。舆论的力量、范围是有限的,这次解决了,下次未必。只有把“群众”二字放在心上,从群众的角度看问题、做决策,推动“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才是彻底摒弃奇葩证明的根本之道。为民、便民、利民,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改进工作作风,完善为民服务意识,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没有先例可循的时候要主动寻求解决办法,积极作为的时候要绝不含糊,才能真正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
与此同时,监管也不能缺位。奇葩证明屡禁不绝,问责不严是重要原因。问题解决了就一了百了了,对“不作为”“乱折腾”不设惩处机制,必然会导致“下次还敢”。让监管落到位,让责任落到人,杜绝奇葩证明,还得继续加把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