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气候多变,做好身体调养十分重要。2月13日,阳光融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杜慧真给出四个建议,帮助市民在春季“唤醒”身体,为一整年的健康开个好头。
建议一 养肝
春天来时,气血从内向外走,主要功能在肝。春季养肝十分重要。
少熬夜。根据中医“卧则血归于肝”的理论,平卧的时候,血液就会充分回流到肝脏,春天养肝的目的就在于协调肝的阴阳平衡,因此,在这个阶段更要顺应天时,避免熬夜给肝脏带来的负担。
增甘少酸。春季养肝应遵循“增甘少酸”的原则,可以抑制肝气过于亢盛,同时培补脾气的亏虚。凡是属收敛、固涩作用的食物都归为“酸”味,如石榴、覆盆子等;具备补益、健脾、和缓作用的食物归为甘味,如山药、扁豆、核桃、菜花、莴笋、黑米、燕麦等。
多动少怒。中医认为怒伤肝,发怒、生闷气都易使肝气郁结,导致气郁化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肝火”,引发血压升高、头痛、头晕、中风、神志不清等肝火上扬的症状。情志状态是肝脏疏泄功能正常与否的关键因素。在春季保持心情舒畅和较高的运动量,更有利于机体适应春季的升发之象。
建议二 运动
春季适合不疾不慢缓缓而行的方式来活动身体。
伸懒腰。早春是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的转折点,此时容易出现“春困”,经常伸伸懒腰,可吐故纳新、行气活血、通畅经络关节、振奋精神,同时激发肝脏功能,达到肝脏保健效果。
早梳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也有助于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还能促进头皮血液循环、促进毛发生长。
敲肝、胆经。春天肝阳生发,肝气开始推动气血运行而滋养全身,但如果此时因肝阳生发太过或肝气郁结而生成肝火,则容易损伤肝脏。经常敲击肝经、胆经可以助肝疏泄、清肝泻火,是不错的保健方法。方法为:双脚与肩同宽,蹲马步,双手握空拳,从膝关节内上方开始,四拍,敲至腹股沟,然后转至胆经,从环跳穴开始,四拍,敲至膝关节外上方,慢慢收回。
建议三 防“上火”
春为一年之始,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人体阳气长而阴气消,此时若不注意,很容易“上火”。
多喝水。春天便秘、口干等症状大多是因春燥“上火”所致。最简单的预防方法就是多喝温水,所以也说温开水是春季防病治病的第一饮品。
饮食得当。要多吃蔬菜,多吃具有降火功效的食物,如苦瓜、菠菜、草莓等新鲜蔬果。还应多吃蜂蜜、萝卜、梨等有清热润燥作用的食物。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要少吃。
茶饮去火。蒲公英茶:取蒲公英干品10~30克,代茶饮。蒲公英被称为春季最好的“排毒草”,入肝、胃经,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的功效。沙参玉竹茶:沙参5克,玉竹5克,沸水泡,代茶饮。枸杞菊花茶:枸杞子5克,菊花5克,沸水泡,代茶饮,可根据口味适量加入冰糖,有清肝泻火、养肝明目的作用。
建议四 防“春困”
人在春天会产生困倦和思睡,加上春夜要比冬夜短,使人感到“春眠不觉晓”,困倦无力,精神不振,这些现象中医叫做“春困”。
睡眠充足。预防“春困”要保证充分睡眠时间,保持乐观开朗情绪,克服消极懒惰思想。
活动肢体。困倦时,可以站立起来,活动活动肢体,能舒筋活血、通利关节,使大脑兴奋起来,驱除“春困”。
提振心神。要听一些振奋人心,或富有幽默韵味的歌曲和相声小品,从而启发心扉,消除“春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