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版:特别报道

12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青州高柳镇垃圾处理实现资源化转化

沤秸秆还田 肥料都省了

(2023年02月1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黄万勇
  通讯员 张益彰
  “过去的垃圾存放点,许多群众将垃圾一倒了之,里面掺杂着各种建筑垃圾,回收难度大,且存在安全隐患。现在经过管理,各类垃圾的堆放变得有序起来。”青州市高柳镇环卫公司负责人闫良国表示,垃圾场管理,一直以来是困扰高柳镇打造“零污染”村庄示范区的最大难点。
  近日,高柳镇在西水渠村和南高家村试点运行了两处工作站,依托专利技术,对湿秸秆进行“沤绿肥”处理,产生营养堆肥,每月分发给合作社成员还田,垃圾综合利用的死角得到了有效清除。
  西水渠村是高柳镇大棚蔬菜种植典型村,全村285户种植户经营着500余个蔬菜大棚。“就西水渠村而言,蔬菜种植提高了村民的经营收入,但生活污水处理和蔬菜秸秆等生态环境问题却影响了村民的生活。经过此次改造,问题逐一改善,村民的生活品质更高了。”水渠农业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技术负责人王立功表示,针对垃圾“一倒了之”、难以后续分拣的问题,聚焦源头管控,构建“两区一站一平台”管理体系,即将原有的垃圾暂存点划分为生活垃圾、生产垃圾“两区”,生活垃圾入桶,生产垃圾进池,同时,配备智慧监控平台,实时对站点开展无死角管理。
  资源化转化是垃圾处理高柳模式的重要特色。存放在桶的生活垃圾,定期向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心清运。在池堆放的生产垃圾,对干秸秆、含水量较少的秸秆,依托好氧发酵罐,经秸秆粪污资源化处理后产出的农家肥,有机质含量实现60%以上的,年产肥料达到近6万吨,目前该技术已获得国家专利;对新鲜秸秆、含水量高的秸秆,借鉴早期“沤绿肥”方法,通过就地发酵,产出堆肥,直供合作社和周边农户使用,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
  每逢农作物换茬,存在秸秆无序堆放、占道的问题。对此,高柳镇协调资金800万元打造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全村600余名农户纳为会员。运行过程中,依托“三桶两箱”垃圾分类办法,自制环保酵素,用于日常生活或用作叶面肥,实现各户生活垃圾源头减量85%;剩余的垃圾由中心派出保管员,逐户收取,集中运往中心发酵,实现垃圾彻底消化处理。通过机制运行,垃圾也是资源的理念得以深入人心,目前试点村生活垃圾基本全面处理。
  下步,高柳镇还将推行农村垃圾治理积分制评比活动,同“美德银行”积分制管理模式充分融合,对村民垃圾分类、生活污水排放、农作物秸秆回收、房前屋后卫生清理等实行评比打分,积分达到80分以上,即可根据积分高低兑换礼品,让群众成为农村垃圾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