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正是中国动画诞生百年之际,此时,由11个导演创作的8集系列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让国漫的声势再次崛起。截至发稿,《中国奇谭》不仅登顶豆瓣一周华语口碑剧集榜,获得9.5的评分,五星评分占比也超八成。浓郁的中国风、一片一特色的美学设定、立足于时代的故事创造,都和许多人童年记忆里的上美影风格重合了。网友们在弹幕里齐刷刷地感慨“熟悉的上美回来了”。
上线三集,豆瓣评分9.5还屡屡登上热搜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奇谭》由8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故事组成,包括《小妖怪的夏天》《鹅鹅鹅》《林林》《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小满》《玉兔》《小卖部》《飞鸟与鱼》。影片涵盖多种美术风格以及制作手法,既有传统的二维、剪纸、偶定格动画,又有CG(过场动画)、三渲二等现代技术,还有将素描与中国水墨韵味相结合的创新尝试。
截至发稿,《中国奇谭》已上线前三集内容,多个平台的评分均居高不下。在豆瓣电影上,《中国奇谭》的评分达到9.5分,超7万评价中,五星评分占比达80.4%,三星及以下评分的占比不足5%,并登顶豆瓣一周华语口碑剧集榜。与此同时,在播出平台哔哩哔哩上,《中国奇谭》的评分则达到9.9分,播放量累计超4200万。而在微博上,《中国奇谭》也屡屡引发热搜话题,其中“中国奇谭”“中国奇谭封神”等话题的阅读量均已破亿。
多位网友在观看后纷纷表示“一集封神”,其中网友张妍向记者表示,看第一集时就瞬间被吸引住,虽然第一集只是二维动画,但水墨画风一下就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味道,短短20分钟的时间在讲述小妖怪故事的同时,也映照着人们当下的生活,这才是真正有深度有特色的国漫。
随着《中国奇谭》的爆火,相关官方周边也应时开售,并以725万的热度在淘宝热趋榜上排在第二位。打开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官方天猫旗舰店可以看到,《小妖怪的夏天》冰箱贴、《小卖部》香囊均在销售中,其中《小妖怪的夏天》冰箱贴月销过百件。而此前曾有网友透露,店内还有《鹅鹅鹅》套娃售卖,但截至记者发稿时,已无法在店内搜索到该产品。据旗舰店客服透露,“套娃已经没有了,后边应该会有,可以关注下”。
将经典中国故事以中式想象力集中展现
《小妖怪的夏天》《鹅鹅鹅》等故事,片名看似轻巧、可爱,剧情却后劲十足,对经典故事进行了新解读,呈现出一种“万事聊须付酣畅”的尽致。这两个故事都源自我国传统的志怪小说:一个是《西游记》中“妖怪们要吃唐僧肉”;一个是《续齐谐记》中的“鹅笼书生观异象”。这样的“经典IP”让创作者的关注点由“讲什么”进一步过渡到“如何讲”上,如《小妖怪的夏天》剧中“小猪妖制箭过程中被上级领导熊妖的粗暴对待;母亲对这个外出打工孩子的怜爱与牵挂”等剧情,让青年观众与之产生了不小的共鸣;再如《鹅鹅鹅》剧末尾,并未展现原著中货郎对秘密的保守,而是以“你失掉了三只鹅”来嘲讽货郎对所见真与假的无力辨识。
值得关注的是,创作者将“生与死”“虚与实”“善与恶”等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投射到作品中,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生命题的思考。如在《小妖怪的夏天》剧中,小猪妖奔跑着去阻拦唐僧师徒,竟被孙悟空一棒打死,令人绝望之时又立刻峰回路转,原来小猪妖并没有死,而是孙悟空的有意安排。这份失而复得的幸运感的背后,便是古人讲求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如在《鹅鹅鹅》剧中,当鹅妖愿变作白鹅随货郎而去时,货郎因之前所见,在暗自揣度其是否会有二心,及至狐妖醒来,那鹅妖也便随其他妖怪一起消失了。“世态渔洋已道尽,人生何事不鹅笼”,或许幻中生幻、变幻无常才是世间的本质,酸甜苦辣的人生况味才是世间的永恒。
同时,在作品的叙事风格上,创作者也将中国传统美学与当代审美进行了巧妙的结合。如《小妖怪的夏天》剧中国画特征的环境塑造,清新又治愈,让人好似回到了梦中的童年;《鹅鹅鹅》剧中的意境化表达,人物与景物浑然一体,风格鲜明犀利。
传统美学与当代审美结合,造就优秀作品
中国动画美学早已自成一派。1941年,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成为继美国的《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影片,标志着当时中国的动画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美术制片厂制作的《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三个和尚》等影片捧回了几十个国际艺术大奖,更是铸就了中国动画的辉煌。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动画进入一段低迷期,不仅在作品数量和质量上乏善可陈,还无形中受到了日本、美国动画过度的影响,这既是文化身份的迷失,也与文化素养的欠缺有关。
随着近几年动画产业的发展,一些国产优秀动漫电影开始摆脱模仿的痕迹,选择从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或传说中汲取元素,同时也融入了现代性价值理念,辅之以声光电的精美制作,造就了一批优质的国产动漫。事实证明,这些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作品均在艺术水准和商业上获得了成功。
从中国动画发展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奇谭》的成功,正是中国动画创作者在新时代自我觉醒和自我探索的结果,更是对民族自信和文化身份的召唤。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