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海
读白居易的“枫叶荻花秋瑟瑟”时,以为荻花就是芦花。
后来,才知两者之不同——荻花是芦竹的花,花序伞房状;芦花是芦苇的花,花序圆锥状。关键是两者生长环境不同,荻花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而芦花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内蒙古以及华北平原一带。
说起芦花,自然会想起小时候听母亲讲的故事:狠心后母用芦花作填充为继子做冬袄。当时听来,只是愤恨这个女人的所作所为,却并不了解棉花在我国大规模种植之前的情形——宋元以前,中原地区并没有大面积种植棉花,那时冬袄与棉被的填充,富贵之家用丝絮,而一般人家,南方多用木棉,北方就用芦花。一首宋诗可以为证:
短褐丝丝断,为冬不亦难。
芦花装被暖,枫叶受霜干。
溪日恩终厚,山风势未寒。
此间多美酒,生计卜云安。
衣破天寒,冬天的确难过。好在还有芦花填充破装,诗人还是感到了些许暖意吧。
以上有关芦花的两件事让我得到了一个深刻教训:凡事只凭想当然是不行的,必须要经过一番仔细调研才可以。
现在,我站在虞河边上,面对一片芦花。
已是立冬时节,河水清浅。千万棵芦苇水中直斜而立,苇叶半黄零落,全无夏日的翠绿浓密;顶上的芦花却开得好,高高低低,左拥右抱,如一大团轻柔的云浮于河上,颜色微褐,却又带几分说不清的暧昧。上午的阳光透过河岸树枝,照在上面,一些金黄色的斑,一大块一大块的,晃动飘荡,与底下清冷的水相衬,确能给人带来融融暖意。
暖意来自哪里?是芦花,但更是芦花所处环境具备的条件——无风的上午,金黄的阳光。那么,其他环境下的芦花呢?
于是又记起一首宋诗,彭汝砺的,给人的感觉就有些冷,却还是美:
风起芦花散雪,
纷纷故着枯槎。
晓日曚昽照处,
十分认作梅花。
还是芦花,然而条件变了——有风,有枯树,有清晨朦胧的日光。于是,风吹芦花四散,如雪花纷纷扬扬,有些还粘附于枯木之上,在清晨微明日光之下,模糊不清,竟被诗人当成了盛开的梅花。
如果说彭汝砺写芦花像雪,是从风吹飘飞的动态来写的话,那么也有从颜色上来写芦花似雪的,那是在另外的条件之下了,这里就有一首,唐人雍裕之的:
夹岸复连沙,
枝枝摇浪花。
月明浑似雪,
无处认渔家。
一大片芦苇,从水中生长到岸上。芦花盛开,微风吹来,如翻滚的浪花一般。月明之夜,皎洁的光照于芦花之上,像雪覆原野,白茫茫一大片,竟再也看不到江上的渔家。何等缥缈悠远的意境!
不同的芦花,要多美有多美!然而,后两种芦花之美,我却只能从诗人的描写中窥探一二。看来要想亲眼得见、亲身体会,还得在不同时节多往虞河边跑几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