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薛静
11月20日,辽宁葫芦岛一男子因为觉得妻子花680元接的头发太贵,到理发店要求老板退钱。他大喊自己每月就挣4000元钱养活老婆孩子,店家不退钱就要报警。其妻子始终站在那里一声不吭,随后男子见钱要不回来,拉着妻子离开。
据河北新闻广播
结还是不结,这是个问题。无数热恋中的男女,面对爱情的下一步——婚姻,或多或少总是有些畏惧的。婚姻是什么?婚姻能带来什么?婚姻需要付出什么?深入灵魂的三问,无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或者说,任何答案都不足以服众。
科学无法解释的问题,最终会走向哲学,即“我接受的就是我相信的,我相信的就是我实践的”。因而,我们能在日常中见到形形色色的夫妻,幸福的样子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则各有各的不幸。
杨绛先生在《什么是好的婚姻》一文中说:“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想成为知心朋友,最重要的是双方对这段“友情”的共同维护。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双方付出如果不对等,时间久了,情感的天平必然倾斜,自然谈不上知心了。
婚姻就是如此。柴米油盐的日常相伴是婚姻,相互扶持、彼此促进也是婚姻。爱情的多巴胺褪去之后,巩固婚姻的是责任感。一纸契约,约束的是责任和义务。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如果连最起码的责任都不想承担,那么最终走向必然不会乐观。
因此,“男子月挣4000元,怪妻子花680元接头发”看似折射的是两人消费观的冲突,究其本质,何尝不是两人对婚姻里“责任”的担当不够?一方纯粹地认可自我价值,一味强调自己“挣钱养家”,忽视了对方对家庭的付出;另一方则忽视家庭经济实际,为满足自我喜好,不顾“量入为出”的生活准则。最终闹得上了热搜,可除了换来“一地鸡毛”,什么也没有剩下。
我们总说婚姻是围城。可按照杨绛先生的理解,“围城”更泛指人性中某些可悲的因素,就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打破这种处境,就需要夫妻双方互相理解、互相体谅,共同担责、风雨同舟。毕竟人生苦短,还是过得幸福一些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