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我读 张爱玲

□李石头

(2022年10月27日) 来源:潍坊晚报
  说喜欢张爱玲恐怕要落嫌疑,会被看成是附庸小资们的风雅,其实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我个人和小资都扯不上干系。只是因为张爱玲的小说格外贴切,散文格外诚恳,一例是小人物,明明是她编出来的,却不着一点人为的痕迹,好似天然生就几个人物,一段故事,搁在那儿,只不过借她之手留在纸上了。这样的人物却一直就有,直到现在,他们就是我们,我们也是他们。大家的笔下,人物虽则在时代里,却有着历代的共性,是为名著。
  说张爱玲,说得最好的是被她驳过的傅雷。傅雷博学且目力深刻,对于张爱玲小说人物的丰满或营养不良,他评得最是到位。作为一个看过几本闲书又本性诚恳的人,我不必从严肃的文学角度,更不必从评判的俯视角度,而只是听一段故事、看一场电影之后余意袅袅的心情,也会有属于我自己的一个观点。
  张爱玲最好的小说之一是《金锁记》,写一个社会底层的健康姑娘曹七巧给大户人家的二少爷做妾,老太太为笼络她而将其扶正。她一生没有得到幸福,看到亲生女儿、儿子享受人伦之欢,就感到刺激,然后亲手一一将其毁灭。人物性格的转变看不出斧凿痕迹,而只有场景的切换,情节的过渡,人物心态与话语之扭曲变形却昭然若揭,又皆合乎情理,似乎邻家就住着那么一个歇斯底里的精明的疯子。让人在叹息之余,说不上对主人公是惋惜还是憎恨,只觉得苍凉入骨。
  到了《倾城之恋》,苍凉的意味淡了,利刃换成了积木,搭建的是一个传奇又真切的故事。离婚的白流苏,住在娘家七八年,手里的钱被几个不成器的哥哥挥霍净了,前夫一死,又都劝她回去守寡。势利刻薄的当家嫂子当面辱骂,流苏面对母亲哽咽,母亲也不肯为她做主,她的感觉里:“她所祈求中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在这样一个处境下,白流苏没有一点儿出路,当范柳原出现时,她便勇敢地抓住了。因为看穿她是把婚姻当事业的人,精明自私的范柳原不肯娶她,但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战乱之中两人终于结婚,白公馆的人一下子对她刮目相看——无休止的小精明与小算计,多少励志的名言警句都只在身外,一接触生活现状全无用武之地。
  最长的故事《半生缘》,十八年的光阴与故事在主人公身上一一流过。青年时代有那么多的挚爱与温馨情怀、美好的向往,然而倏忽一下成了中年。时间越来越快,辛酸的人世、疼痛的回忆,什么都过去了,中年是平静、达观而淡泊的。
  张爱玲的文字,与鲁迅、曹雪芹的文字都是我的至爱,看完了放在那里,隔上一段时间还要再拿出来看,常看常新。与几位男性作家同等高度的,是张爱玲的见识与思想,具备几个男性作家所没有的,是张爱玲文字的美感。这种美感不同于朱自清、冰心等的精雕细琢,而是落足于熙熙红尘的气息,真实可感,却直等她说出来了你才能觉察得到的深刻与悲凉。
  构成世间艺术的元素,本来都没有,都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绘画的色彩、乐曲的音符、雕塑的神韵、作家的文字,这些人类自己编造迷宫所用的相同的道具,在不同技艺、不同水准的人手上,结果却大不相同。这中间,张爱玲是一个慧根独具、技艺超群的天才,用一个个司空见惯的汉字组成一个个文学的迷宫,引人永远神往与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