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刘燕
“这只陶罐的纹路和我在历史课本上看到的一模一样。”10月4日上午,中国坊茨美术馆内传来清脆的惊叹声。当天,潍坊市儿童友好小记者观察团联合新时代文明实践青少年志愿服务队走进“中国梦·远古文明的呼唤”王雍阁仿制新石器时代国宝级陶器千城百县全球巡展坊子站,在触摸万年文明印记中开启了一场生动的文化研学之旅。
展厅入口处,一件通体泛红的“彩陶鹰形壶”仿制件率先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这件陶器为敞口、浅腹,造型如同乌龟,陶身图案线条流畅。虽是一件复刻品,却依旧透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神秘气息。“大家仔细看,这个陶器的每一笔都还原了原件的弧度,连陶土的颗粒感都和文物一致。”王雍阁向孩子们介绍,“这些仿制陶器可不是简单的‘复制品’,每一件都要经过选土、制坯、彩绘、烧制等20多道工序,光是调整陶土的配比,就要试验很多次。”
在展厅一角,孩子们围着一件“陶人形壶”驻足不前。这件陶器的造型十分独特,以人的形象为主体,腹部圆鼓,双手置于腹部,面部有简单的刻画,展现出远古先民的艺术想象力和对人体形态的认知。这类陶器是当时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的具象体现,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的审美观念和精神世界,是研究远古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这件陶器造型这么复杂,烧制的时候不会裂开吗?”面对孩子们的提问,王雍阁解答:“这就不得不夸赞新石器时代工匠的智慧了,他们掌握了‘快轮制陶’技术,能把陶坯拉得极薄,再用约800℃的高温进行烧制。我在仿制这件陶器时,试验了很多次,才做出和原件差不多的效果。”
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共展出80件国宝级陶器高仿精品及100余件珍藏玉器、石器,以器物生动再现新石器时代先民生活图景。现场展出的仿制陶器,造型古朴典雅,细部装饰都极为逼真,让孩子们深入了解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展及演变过程,近距离感受新石器时代文化魅力。
王雍阁是土生土长的潍坊人,历时16年仿制了123件新石器时代国宝级陶器,涵盖多家博物馆镇馆之宝,填补了珍贵文物难以移动巡展的空白。
“您花16年仿制这么多陶器,太厉害了!”面对小记者的夸赞,王雍阁蹲下身,指着展柜里的陶器说:“新石器时代的国宝都珍藏在博物馆里,我也想让咱们潍坊的孩子近距离感受‘国宝’。我们国家之所以成为世界强国,正是源于我们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赋予的精神力量。”听到王雍阁的回答,现场顿时热闹起来:“以后我要多多了解中国的历史,说不定咱们身边还有很多没发现的文明故事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满是对文明的敬畏与向往。
“以前觉得远古文明离我们很遥远,今天看到这些陶器,才知道先民们早就会用花纹表达想法,太厉害了。王老师16年坚持做一件事,让我明白不管做什么都要坚持。”小记者于咏卉说。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产,更了解了先民的生活智慧与文化创造力,知晓了每一件陶器背后承载的文明密码。希望通过这样的文化研学活动,让孩子们走出课堂,用童眼看更好潍坊,发现更好潍坊,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