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亭
弥河是家乡寿光的母亲河,由南向北蜿蜒穿过,默默润泽大地,也悄然流过我的心田。这条河数千年滋养着两岸的田园,让这片土地生机勃勃。
生命离不开水,人们喜欢逐水而居。我们家也迁到了靠近弥河西岸的社区,从此与母亲河有了更多的近距离“接触”。
晚上或周末,我常与家人同行,漫步河畔。微风拂面,河水悠悠,垂柳依依,让人心旷神怡。弥河生态农业观光园内,花草树木簇拥着片片绿意,掩映在清清河水中,为惬意的人们徐徐展开一幅多彩画卷……
从金光大桥西首的缓坡走下来,桥南广场上人头攒动,笑语盈耳。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追逐嬉戏,各样的风筝在空中随风飞舞,孩童的笑脸如周围那一簇簇盛开的鲜花般灿烂。
这里本无桥。
小城像一个孩子,一年年长大、长高,越来越英俊挺拔。老百姓在弥河两岸临水安居,迫切需要一座桥。于是,一桥飞架东西,绿树波光掩映下的金光大桥,如长虹卧波,连接两岸。华灯初上时,这座桥更是金光四射,辉映夜空。
金光大桥往南约两公里,河面上建有一道橡胶坝,南来的河水到此如瀑布般倾泻而下。不少市民凭栏远眺,倾听水声,放松心情,任凭思绪随水自由流淌。
橡胶坝西侧的滩地上,一座小屋底部悬空,飞架闸顶,西侧与一座白色小楼相连,静静地与这道坝、这条河相依相伴。楼前有座小院,西侧两个铁栅栏门关闭着,左边挂着牌子:弥河张建桥橡胶坝。透过铁栅栏,我见到了正在院中浇花的管护人,还有他身后的一地阳光。
老人叫傅东强,四年前和老伴来到这里,打理屋里屋外的卫生,平时封闭管理。与老人攀谈中得知,他的家就在张建桥村,往北不远坝西便是。虽然收入微薄,居住条件相比自家也差些,但老两口以此为家,每天24小时值班,日夜默默守护着这条河、这座桥、这道坝……
据《寿光市地名志》载,相传有一善人,姓张名建,品行端正,乐善好施。每年深秋,天寒水冷,即在弥河上架建一桥方便行人。日久年远,众人便称此处为张建桥。明洪武二年,傅姓族人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迁徙至寿光城东张建桥以西立村,遂以桥为名。那位与弥河为伴的老傅,或许是张建桥村傅姓的后人吧。
南面的张建桥大桥,几经修缮,焕然一新,更宽、更高、更畅通。因橡胶坝拦河蓄水,大桥两侧形成一汪碧水,微波荡漾,平添一处绝佳美景。夜晚时分,华灯璀璨,水声灯影里的母亲河与张建桥大桥,又是别样一番韵味。走在桥上,会有“人在桥中,桥在景中”的独特体验。桥下水畔,音乐响起来,舞蹈跳起来,欢快的气氛随着盈盈河水荡漾开来……
现在的弥河,不仅仅是一条河,而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一种博大的精神。静静的弥河,流过我的心田,流过菜乡的原野,不舍昼夜一念向北,奔向渤海,但发生在弥河两岸的故事,永远不会随水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