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生活周刊

12版:生活周刊

13版:生活周刊

只有思考过死亡 才能更好地活着

(2025年07月24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瑞荣

  当生命的时钟逐渐走向终点,我们该如何与世界告别?美国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好的告别,不是与死亡的对抗,而是与生命的和解。他以手术刀般的精准与人文关怀的温度,剖析了医疗体系在生命终点处的局限,也在字里行间编织出一张关乎爱、尊严与选择的网络。
  现代医疗体系像一台精密的仪器,仪器的滴答声取代了人性的低语。葛文德在书中揭示了一个矛盾的现实:医生擅长修复身体的“零件”,却常常忽略患者内心的声音。他讲述了一位晚期胃癌患者的经历:医生团队制定了详尽的化疗方案,却从未问过老人最想做的事是参加孙女的毕业典礼。当治疗的副作用让老人连下床都困难时,那份精心设计的“生命延长计划”,反而成了剥夺心愿的枷锁。
  但医疗并非天生冰冷,书中提到的“缓和医疗”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医学的另一种可能。一位肺癌患者在生命最后一周,医护人员为他布置了小型画展——那些他生前创作的油画,在病房里绽放出最后的光彩。医疗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当医学回归到“关怀人”的本质,冰冷的仪器也能透出暖意。
  家庭的真正价值,在于成为生命最后的港湾。书中提到的一个细节让人动容:一位退休教师在确诊脑瘤后,子女们轮流请假回家照顾。他们没有请护工,而是亲自为父亲擦身、喂饭、读诗。女儿说:“这些事很累,但每次触摸父亲的手,都感觉我们的心贴得很近。”这种充满烟火气的照护,没有ICU的无菌环境,却有着任何医疗手段都无法替代的情感温度。更深刻的是,面对死亡的过程,也是家庭关系重建的契机。葛文德的父亲在临终前,与多年不和的弟弟通了电话,兄弟俩在沉默与哽咽中化解了隔阂。
  《最好的告别》最终指向的是个体的选择力量。葛文德笔下的每个案例,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有尊严地告别,始于勇敢地面对内心的真实渴望。那位选择放弃治疗、回到故乡的老船长,不是懦弱,而是清楚自己最想在熟悉的海浪声中闭上眼;那位坚持在菜园里劳作到最后一刻的老农,不是固执,而是明白土地才是自己最好的归宿。
  选择的智慧,在于区分“想要的”与“需要的”。年轻人往往追求生命的长度,而经历过岁月沉淀的人,更懂得生命质量的可贵。葛文德引用一位临终关怀护士的话:“大多数老人不怕死,怕的是死前的痛苦和无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在医疗建议与内心意愿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在家人的期待与自我的需求之间划清边界。最动人的选择,往往带着遗憾的温柔。一位母亲在临终前给每个孩子写了封信,信里没有宏大的嘱托,只有“记得每天吃早餐”“天凉了要加衣”这样的琐碎。她知道自己无法陪伴孩子长大,却用文字留下了永恒的牵挂。
  合上书页,不禁感慨万千。《最好的告别》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避免死亡,而是如何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活得真诚。当医疗多一份温度,家庭多一份倾听,社会多一份包容,每个生命都能在终点处体面地转身,带着爱与被爱的记忆,走向下一段旅程。而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也会在目送中懂得,珍惜此刻的温度是对生命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