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潮湿就像个接力棒,从南传到了北,大家印象中气候干燥的一些北方地区也是潮到宛如“回南天”。不过,要论我国最潮湿的地方,还得看数据说话。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年平均相对湿度名列前茅的城市分别来自华南、西南、两湖和江南。这些地方为何那么潮湿?当地人各有什么样的祛湿智慧?今天,本报就带你盘盘我国的四大“潮”王。
华南地区
潮湿不止回南天,华南很“难”
在北方“虚晃一枪”的回南天如今已快成了由闽台、两广和海南组成的华南地区的“名片”之一。每年2月至4月,从南海吹来的暖湿气流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给华南地区的人们带来“潮湿噩梦”。遇上回南天,空气似乎都能拧出水来,浓雾则是最具特色的景象。
你以为华南的潮湿仅限回南天?No!以代表性城市为例,福州、南宁的平均相对湿度几乎全年不低于65%,广州全年不低于70%,而海口几乎没低于过80%。华南,一直都挺“难”的。为何这么“难”?让华南地区“难上加难”的,是发挥稳定的“高饱和水汽”。
这里紧贴温暖的南海和东海,同时在南海暖流和黑潮的加持下,海洋蒸发出的大量暖湿水汽顺着海风和季风被输送到这里。而水汽在这里被南岭和武夷山拦截,保留下来。最终华南形成全年湿润的气候特征。
潮湿的另一面,是华南被改写的命运。从太空俯瞰,同纬度上的撒哈拉沙漠和多片荒原连成“北回归线荒漠带”,而华南地区是罕见的绿洲,就像是北回线上的一颗绿宝石。
如此独特的现象从何而来?这要归功于武夷山和南岭组成的生态屏障。因为这两道屏障,寒冷干燥的西北季风被大幅度阻挡,而大量来自东南大海的暖湿气流被留下,形成华南准静止锋,滋养出了这片“绿洲”。
两湖平原
气蒸云梦泽,自带“加湿器”
我们在谈论潮湿地区时,经常忽略两湖平原。然而,正是这片由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组成的区域,造就了“气蒸云梦泽”的梦幻气象。
这里有长江、荆江、汉水、湘江、沅江、资水、澧(lǐ)水等大小河流穿过,更有以洞庭湖和洪湖为代表的众多湖泊。这些都是“续航能力持久的天然加湿器”。这个巨大“加湿器”造就了我国四大火炉之一的武汉。在相同的温度下,相对湿度越大,体感温度的增幅就越明显。正是巨大的蒸发量让武汉热上加热,闷热难耐。
在这里,潮湿在某种程度上“渗透”进了文化。
发祥于荆州的楚文化,深受温暖湿润环境的滋养。这里气候潮湿,植被丰富,是动物乐园,为古楚人提供了丰富素材,让他们的艺术既有大自然的生动,又发展出了独特的神秘与灵动。
与潮湿相关的,还有一个叫作“云梦泽”的美丽意象——两千年前,在江汉平原上,曾有一个两万平方公里湖区的云梦泽;后来这个意象演变成了曾经恢宏的八百里洞庭,让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诗篇。可以说,潮湿,为两湖平原带来了独特的“云梦泽”美学。
西南地区
花样“潮”法带来舌尖上的祛湿智慧
西南地区,以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为主,到底有多潮湿?这里潮到同时拥有雾都和雨城——重庆,长江、嘉陵江、乌江等多条江河贯穿全境,水汽充足,同时这里山地起伏,水汽不易消散,重庆时常被笼罩在雾的朦胧美中;雅安,降雨天数多、雨量充沛,有着“天漏”之称。雅安地势西高东低,当青藏高原的下沉冷空气与四川盆地的暖湿空气在此相遇,便形成了天然的“水汽陷阱”。
若你翻开川菜、贵州菜和云南一些地方菜的食谱,就会发现其中绝大部分菜肴都可以被纳入“祛湿食疗大全”。说到祛湿型食材我们总想到辣椒,但早在辣椒登场前,花椒就已是川渝人抗湿气的黄金搭档。
而在山多林密、终年潮湿、大雾弥漫、极易滋生病症的贵州,酸不仅是美味,更是贵州人的一味镇静剂。
这里还诞生了两位“‘潮’流明星”——华西雨屏和昆明准静止锋。雅安之所以能成为雨城,就因它处于华西雨屏的核心区域。
在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东缘的交会地带,地势由东向西突然剧烈抬升,当来自东南方的暖湿气流走到这里,得向上“爬山”,而越往上走就越冷,因此就会冷凝成大量雨雾,也就是华西雨屏。而得益于潮湿,带状的华西雨屏带孕育出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与华西雨屏不同,昆明准静止锋几乎“硬控”了整个贵州。乌蒙山脉不仅“连着山外山”,更分隔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每年冬春时节,南下的冷气团和西南方过来的暖气团在山脉东侧坡面上对峙,山脉以西晴空万里,以东的贵州则持续受阴雨天气影响,这就是昆明准静止锋。
江南地区
湿意or诗意?潮湿定义了江南?
我们前面讲到的潮湿地区,有的是因临海近海,有的是刚好位于不同气团的交汇处,有的则是源于江河湖泊的强大蒸发量。而江南的潮湿与这些原因都有点关系。这里既有临海区域,也有冷暖气团交锋的时刻,更有星罗棋布的河流湖泊,可以说是buff叠满。
其实,“江南”二字,本就与潮湿有关。初夏梅子黄熟之季,由于降雨带持续维持在江淮及汉水流域,这片地区会出现连绵的阴雨天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梅雨”(梅雨产生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锋区,即梅雨锋,是冷、暖气团在此展开“攻防拉锯战”的结果)。气象学者认为,凡是绵绵梅雨所覆盖的地区,都可算作江南地区。
作为江南地区最潮湿的时节,衣服洗了晾不干、东西极易受潮霉烂等,都是梅雨季的常规操作。
潮湿与江南意象,有时是一体两面。梅雨,浸润出了江南意象中的烟雨——密密匝匝的漫天雨帘,带来了独属于江南的水墨滤镜。“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湿气,在此刻被凝练出了诗意。
江南人更是从潮湿中发现了美味秘诀:过于潮湿的环境下,食物极易发霉,而江南人顺势发现了霉食,比如梅干菜、霉苋菜梗和毛豆腐。
我们总是闻“潮”变色,但它也为我们带来美景或美味。而当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待潮湿,既能看到大自然的氤氲之美,又能看到人类应对环境的奇特智慧。
据《中国国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