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马宇琪 实习生 徐子惠 尹钰涵
图/本报记者 杨小凡
在青州市邵庄镇黄龙山北麓,由青石垒砌的东峪村静卧山下。村北一座高耸的阁门楼,以近三百年的沧桑姿态,成为东峪村最醒目的历史坐标(下图)。
阁门楼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一座两层阁式建筑,以巨石筑基,下层是三米高的拱形门洞,上层供奉着三尊神像,门洞右侧的《修墙垣记》石碑记录着修建墙垣的理由、出力修墙垣的人的姓名、石匠姓名及立碑年月等。
据介绍,东峪村始建于明朝以前,傅氏先祖自冀州迁徙至此时,村庄三面环山却北面敞开。为防御匪患,村民集资修建了这座兼具防御与祭祀功能的北大门。“过去木门每天早晚开关,遇到土匪就紧闭,上面庙里香火不断。”59岁的村民傅亮祥说。
虽是村中的地标建筑,但阁门楼的命运也随着时代浪潮而起伏。20世纪60年代,阁门楼一度荒废,直到20世纪90年代,村民自发捐资重修,阁门楼才重获新生。
“这些年,村民陆续迁至北门外平坦地带,老村这边的烟火气也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但阁门楼一直是大家心里不能割舍的一部分。”傅亮祥望着空荡荡的石板路说。
自东峪村入选省级传统村落后,阁门楼成为重点保护对象,不少人专程来村中一睹阁门楼的风采。它正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每个到访者讲述着关于坚守、重生与希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