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中,孩子们终于可以暂时放下学业压力,享受自由时光。然而,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孩子长时间在家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挑战:状态松懈、喜欢点外卖、与父母意见不一致……面对这些问题,家长该如何应对,听听心理老师的建议。
家长陈先生:孩子中考录取结果出来后,一下子就松懈了,该怎么调整状态?
答:孩子经历初三冲刺后进入“目标真空期”,这种既松懈又焦虑的状态很常见。您敏锐的观察是帮助孩子的第一步,但也要避免过度关注和唠叨。让孩子从高压中恢复元气,在相对自由中发现内在动力和兴趣,为高中蓄积心理能量。
允许“慢下来”,但不陷入“停滞”。与孩子坐下来平等沟通,制订“小目标+大自由”计划。每天安排完成1到2件轻松但有意义的小事,如阅读、运动等。其余时间,允许孩子自由安排,鼓励孩子捡起因备考搁置的爱好,或尝试新鲜事物。若孩子不抵触,可以少量、轻松地接触高中知识(如看相关纪录片等),重点是激发好奇,消除陌生感。
家长杨先生:娃放了暑假,在家吃饭的频率直线上升,我们一天三顿变着花样做饭,可她却时常想着点外卖,或者出去吃汉堡喝奶茶。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引导?
答:孩子不是简单的馋,而是一种心理信号。日常环境相对固定,外卖、快餐代表不一样的选择和“我”的决定,这是青春期孩子尝试独立、体验掌控感的方式。汉堡、奶茶常与同学聚会、潮流文化关联。孩子可能通过选择同龄人喜爱的食物,在想象中满足社交归属需求。当然,高糖、高脂、高盐食物能快速刺激大脑奖赏回路,带来强烈愉悦感,这是生理本能。
孩子的想法本身没有对错,是成长阶段的正常心理需求。家长不用否定孩子的渴望,而是拓宽她的选择,把家庭变得更有吸引力。卸下孩子的防御,先认可再引导,传递理解,而非指责。建立好关系后,就可以给欲望一个安全出口,例如协商一个美食日。同时,继续尝试升级家庭餐桌,在家制作孩子感兴趣的食物,让家庭餐桌上的健康美味更有竞争力。
家长要避免突出“牺牲感”,不说“我们这么辛苦做饭,你还挑”,这会让孩子内疚或逆反。多试试正面描述,比如,“我们一起好好吃饭,是为了全家人都健康开心”,当然,饮食习惯的调整是长期过程。只要家庭餐氛围愉悦、选择丰富,孩子对快餐的过度渴望会自然淡化。
家长吴女士:都说初三的暑假很关键,今年女儿的暑期加练量已经拉满,她还主动放弃旅行,但我总觉得要劳逸结合,应该怎么帮她适当解压、放松呢?
答:高强度的“满弓”状态若缺乏科学调节,反而可能消耗长期续航力,影响冲刺阶段的表现。微小而持续的放松,远胜于集中式、刻意的娱乐。暑假学习是把放松科学嵌入学习系统,用高质量休息来助力学习的效率,把苦学提升为巧学。
最关键的是建立学习-休息的硬性节奏,可以把学习时间切割成45分钟至50分钟高度专注+10分钟至15分钟彻底放松的循环。可以用计时器严格执行,休息时间必须离开书桌。彻底放松的时间可以激活身体,比如拉伸、远眺、擦桌子、深呼吸、听音乐、逗宠物、吃水果。
休息时不能碰手机,避免信息过载,也不做“烧脑”活动。我们的目标是让大脑从专注模式切换到发散模式,促进知识后台整合。可以在一天中固定设置1个至2个稍长的放松锚点,比如饭后30分钟至40分钟,这是雷打不动的大脑重启时间,作为亲子时光,一起轻松一下,体验无压力的平静或微小愉悦。
家长方女士:孩子的两个好朋友原来成绩不如他,中考却发挥得很好且超过孩子很多分。孩子现在的情绪很复杂,该怎么帮助孩子?
答:您应认识到这是一次教会孩子如何面对不如意、如何管理复杂情绪、如何认识真正的自我价值、如何在逆境中奋起的机会。先创造安全私密的环境,专注倾听孩子表达难过、不甘甚至嫉妒的情绪,不打断、不评判,可以用“这很正常,说明你在意自己”等话语共情,接纳孩子。然后用温和的语气,引导孩子。帮助孩子理解中考有偶然性,人生是长跑,未来取决于自身努力;强调他的独特优点和价值,将注意力从“和别人比”转向“如何提升自己”,引导他在思考心态和方法等方面可
改进之处。
家长沈先生:孩子今年10岁,暑假中想跟着好朋友去练羽毛球,其实他更适合练篮球,该怎么和他沟通?
答:你纠结的不是选择,而是沟通,说明你很用心地考虑到了孩子的优势和心理需求,担心用错了方法。
我们不妨了解一下背后的原因,是珍视友情、喜欢打羽毛球,还是对打篮球的自信心不足?你可以把孩子当成大人一起交流讨论,比如,作为一项长期兴趣,哪项运动更有让他坚持下去的动力?比如,一起回顾孩子在篮球上的成功、快乐,激发他对篮球的热情。暑假是提升优势运动的好时机,让他想象一下提升后的结果会是一件比较酷的事,没准好朋友还会变成小粉丝。通过尊重、理解、正向引导,让他作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这样的沟通既有效又舒适。
家长汪先生:暑期很“烧钱”,夏令营、兴趣班、旅游……各种开销远超预算,想省点钱又怕孩子假期体验不好,该如何平衡?
答:高质量的假期不一定要高消费。你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如免费图书馆、博物馆、公益兴趣课堂,既拓宽孩子视野又节省开支;多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比如当社区志愿者、学习家务技能,在实践中成长;和孩子一起进行家庭周边游、亲子阅读、科学小实验等低成本活动;引导孩子了解家庭情况,让他们明白,假期的快乐与收获,和花费多少并无绝对关联,共同创造充实又经济的假期。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