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29岁 寒亭区)
厨房有烟火,家中有温暖
几年前家里装修时,全程是我在负责。媳妇是个大大咧咧的女子,很好说话,不管我怎么装修她都会甜甜地说“好”。作为一个爱做饭的男人,厨房和餐厅是我最用心装修的地方。我选了简洁的原木风家具,配上几盆绿植,虽不奢华,却很温馨。绿萝从吊篮垂下来,在阳光下泛着嫩绿的光。一盆薄荷放在窗台,偶尔掐几片泡茶,清香便溢满了整个空间。
每天下班回家,我最爱在这方空间忙碌。锅铲与铁锅碰撞出清脆的声响,油烟机嗡嗡地转着,水龙头流出的清水哗哗作响,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竟是出奇地悦耳。媳妇常抱着孩子站在厨房门口,孩子咿咿呀呀地学语,媳妇便笑着说:“爸爸在给我们做好吃的呢。”周末,媳妇常邀朋友来家吃饭。朋友们坐在餐桌旁,夸赞装修得宜,媳妇脸上便现出一种莫可言说的得意。餐桌上方的吊灯洒下温暖的光,照在每个人的笑脸上,连空气都变得甜丝丝的。
清晨煮一杯咖啡,午后泡一壶茶,傍晚做一顿家常菜……日子就这样悠悠地过去了。我偶尔会在深夜独自坐在餐桌前,看月光透过纱帘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听着冰箱偶尔发出的轻微运转声,内心深处存储的幸福淡淡蔓延开来。
雅倩(32岁 滨海区)
图书角里藏着女儿童年的星光
前阵子我心血来潮,把部分家具换了位置,改造了家里的格局,也算是给平淡生活添些新意。其中最满意的改造,是在女儿卧室辟出的一方小天地——图书角。
别看只是几个平方米的地方,却颇费了些心思。靠墙立着个原木色书架,不高,小姑娘伸手就能拿到书。书架上排着她心爱的绘本,书脊五颜六色地挤在一处,顶层摆着几个盲盒玩偶,都是她抽中的“隐藏款”,宝贝似的供在那里。书架旁搁把米色布艺椅子,椅背微微后仰,人坐进去便陷进柔软的怀抱。周末清晨,常能看见小家伙蜷在椅子里,赤脚踩在椅垫上,膝盖抵着下巴,全神贯注地翻图画书,阳光从窗户漏进来,在她发梢镀层金边。
有时我也去那儿坐坐,翻看她的涂鸦本:纸页间夹着干枯的银杏叶,画纸上歪歪扭扭的太阳总咧着嘴笑。最妙的是雨天,窗外雨脚如麻,我们窝在这方寸之地读《窗边的小豆豆》。她忽然指着书问:“妈妈小时候也这样吗?”我怔了怔,瞥见玻璃上我们的倒影——她靠在我肩头,睫毛在脸颊投下细影,像极了我儿时照片里的模样。我想,这一隅天地,将留下许多属于我们的美好时光。
婷婷(33岁 奎文区)
挂满画作的背景墙,记录儿子成长
在我家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有一面我特别喜欢的背景墙。它不是用昂贵材料装饰的,也没有华丽的设计,但却是家中最温暖、最有意义的一个角落。这面墙上挂满了孩子的画作,每一幅都见证着他的成长。有些是他四五岁时稚嫩的笔触,歪歪扭扭却充满童趣;有些则是他稍大些时创作的故事场景,天马行空又富有想象力。
比如有一幅画,画的是我们一家三口在海边堆沙堡的情景,虽然比例不对、颜色简单,但那种欢乐的氛围却被他一笔一画地“定格”了下来。还有一幅是他在看完童话后自己画的故事插图,画中一个勇敢的小男孩骑着飞龙拯救了整个王国——每次看到这幅画,全家人总会不自觉地笑出声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发感受到这些画作所承载的意义,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凝聚了家庭的记忆和孩子的成长点滴。
每当夜幕降临,灯光柔和地洒在这面墙上,那些色彩斑斓的画面仿佛有了生命,诉说着往昔的美好时光。看着孩子一点点长大,想到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作品加入其中,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
大美(31岁 寒亭区)
厨房是我的美食实验室
我平时特别喜欢研究美食,所以装修时,在厨房上花的心思最多。
厨房装修以实用为主,白色瓷砖墙面,简单的吊柜和地柜。因为经常做饭,所以厨具、调料等非常多,收纳是一项大工程,我装的吊柜和地柜便有了用武之地。它们外观虽然简单,容量却很大,锅碗瓢盆、各种餐具、调料瓶等都有自己的专属位置。每次打开橱柜,香料的芬芳和锅碗瓢盆的整齐陈列,都让我感到无比安心。它们像是我厨房里的“小兵”,随时听候调遣。
有一次我想复刻在云南吃过的酸汤鱼,但家里没有红酸汤。于是我翻阅资料,准备自己调配。用番茄、发酵米水和几种香料反复试验后,我终于调出了向往的味道。那一刻,我觉得厨房就像一个实验室,而我是个快乐的“美食科学家”。
我十分爱惜我的厨房,每次做完饭,无论多累都会坚持把台面擦干净、锅具归位。对我来说,一个清爽有序的厨房是下一次“创作”的动力源泉,是表达爱、分享快乐的小天地。
一起聊个天
家,是疲惫时最温柔的归处。那些精心布置的角落,藏着我们最私密的欢喜与安宁。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愿我们都能守护这样一方天地——让身体陷进熟悉的柔软,任思绪如茶叶般缓缓舒展。生活最美的仪式感,不过是在属于自己的角落里,把日子过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