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潍坊市妇幼保健院,有这样一位医生,他的名字如同春风一般,温暖着每一位患者的心田——马维龙。作为一名乳腺外科医生,他不仅用精湛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更以耐心与严谨的态度,为患者术后恢复打下扎实的基础,成为无数患者心中的“名医”。
□文/本报记者 王路欣 图/本报记者 宋寿爽
手术台上,他是生命的守护者
每天清晨,当城市还未完全苏醒,马维龙已经提前踏入潍坊市妇幼保健院的大门,他的身影坚定而从容,换好衣服后第一件事便是翻阅夜班记录。“5床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如何?8床患者术前焦虑需要特别关注……”他认真梳理每一位患者的病情。这些细致入微的关怀,是他每天给予患者的第一份温暖。
走进病房,马维龙的脚步总是那么轻盈,他微笑着与患者打招呼。检查伤口时,他轻柔的动作、耐心的解释,让患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心。即便是面对患者家属的重复提问,他也总是耐心倾听,认真细致地回答。
每次手术前,马维龙都会站在患者的床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手术方案,那份从容与自信,让患者心中的焦虑烟消云散。他亲手递上的术前注意事项便签,更是给患者的一颗定心丸。
手术台上,马维龙全神贯注,因为每一台手术都是一次生命的较量,容不得半点马虎。他的严谨与专注,不仅减少了术中的失血和副损伤,更为患者术后恢复打下了坚实基础。
精益求精,守护患者爱美之心
对于临朐的于女士(化姓)来说,2005年是她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于女士不幸被诊断为乳腺癌,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她的世界变得灰暗。在绝望与无助中,她找到了马维龙。面对于女士的病情,马维龙迅速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为她实施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这场手术,不仅精准切除了病灶,更在于女士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如今,20年过去了,于女士早已恢复健康。每每提起马维龙,她总是满怀感激地说:“是马主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他不仅治愈了我的病,更治愈了我的心。”于女士与马维龙从医患关系变成了真挚的朋友,这份跨越岁月的情谊,见证了医者仁心的力量。
如果说于女士的故事是生命的重生,那么寿光周女士(化姓)的经历,则是虚惊一场后的释然。周女士在其他医院被诊断为乳腺癌,这个消息让她如坠冰窖。带着不安与恐惧,她找到马维龙。面对周女士的焦虑与无助,马维龙展现出了他作为医生的冷静与专业。他仔细研究周女士的病历资料,决定亲自为她进行病理检查。经过一系列严谨的诊断流程,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周女士未患乳腺癌。这个消息,对于周女士来说无疑是天降甘霖,她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住马维龙的手,连声道谢。为表达感激之情,周女士定制了一面锦旗,亲自送到马维龙手中。
“作为医者,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一颗仁爱之心。”马维龙对记者说。在乳腺癌的治疗过程中,他始终坚持精益求精,力求在根治疾病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乳房形态和功能——因为每一位患者都有一颗爱美之心。
马维龙常说:“一定要以患者为中心,她们渴望在战胜病魔后,依然能够拥有美丽与自信。”而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他不仅在医术上不断追求卓越,更在心灵上给予患者无尽的关怀与安慰。
援藏岁月,用精湛医术书写大爱无疆
2008年,马维龙响应组织号召,踏上了援藏之路。在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一家医院,他挂职副院长,面对艰苦的医疗条件,他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他亲自清理手术室、准备手术器械,为藏族同胞带来了高质量的医疗援助。在高原上,他成功完成了多项首例手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从医42载,马维龙见证了外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他亲身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较量,也见证了无数生命的重生。他的双手,既切开过病灶,也缝合过希望;他的心灵,既经历过生离死别的痛楚,也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如今,两鬓斑白的马维龙仍坚守在临床一线,为生命护航。在马维龙看来,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一种信仰。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匠心与仁心,什么是医者仁术。他的每一次诊断、每一次手术,都是对生命最深的敬畏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