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8版:光影记录

09版:光影中的潍坊印记

12 13版:光影中的潍坊印记

14版:光影中的潍坊印记

15版:光影中的潍坊印记

16版:光影中的潍坊印记

《潍县大观》记录小城镜像

(2025年07月04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县大观》中的标准钟,建于朝阳门城楼上,1935年初落成。
  《潍县大观》中潍县最早的自来水设备。
  1935年,由潍县县长厉文礼主导拍摄的黑白无声纪录影片《潍县大观》问世,成为潍坊电影史上的里程碑。这部影片以近乎全景式的视角,将20世纪初潍县的城市风貌、市井烟火凝固于胶片之中,是一幅记录20世纪初小城现代性转型的珍贵画卷。
城建之变:从木桥到钟楼的现代符号
  1934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为彰显“治鲁功绩”,筹划拍摄《山东大观》系列影片,并授意几大市县拍摄地方大观。潍县有“东莱首邑”的历史地位,经济繁荣,因此被纳入全省计划之中。潍县县长厉文礼对此事尤为重视,专门斥资从上海聘请专业摄影师,耗时数月完成拍摄。电影胶片全长1650米,可放映55分钟。
  当时的放映机每秒15个画格间歇运动,放在当下每秒24个画格间歇运动的放映机上,人物动作像在“蹦蹦”。
  《潍县大观》开篇镜头对准了潍县标志性建筑“东莱首邑”石坊与县政府门庭,庄重的匾额与森严的县大堂彰显着权力威仪。然而,影片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朝阳桥的落成盛景。这座横跨白浪河的大桥,原为木质结构,屡遭水患损毁。1934年,厉文礼力主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由德国建筑商设计、本地包工局施工,耗资进口欧洲建材,1935年8月竣工。桥长102米、宽6.6米、高12米,桥面可通行车辆与行人,其规模在当时北方县城中堪称罕见。影片中,厉文礼率众视察新桥,警察自行车队整齐驶过的镜头,将这座“现代之桥”的象征意义推向高潮。影片中出现的另一座桥是通济桥,原本的小石桥在1933年被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桥梁,“双桥飞架”成为厉文礼最大的“政绩”。
  更耐人寻味的是桥西头潍县城墙上矗立的哥特式钟楼。朝阳桥建成后,潍县城东门瓮城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这座欧式钟楼,底座保留古城墙的拱形门洞,顶部高悬“标准计时鸣钟,声达数里,民众称便”。这种“土洋结合”的建筑奇观,恰是当时地方精英对“现代性”的直观想象——既渴望以西洋技术彰显进步,又难舍传统权力美学的表达。
  玉清宫、文昌阁、十笏园等传统标志性建筑在影片中亦可看见,但这些对于当政者而言,并不符合城市建设所需,故而时长有限。
市井图景:商业脉动与市集烟火
  “若论五都兼百货,自然潍县甲青齐”,20世纪30年代潍县商贸经济快速发展,影片以大量篇幅记录这一蓬勃气象。从街景展示可见,各大主路上商铺林立,人流如织,既显示了商业盛况,又颇有地域风情。
  南坝崖街,这条曾经人迹罕至的三合土坝,经拓宽铺石、招商建铺,一跃成为商铺近300家、戏院影院云集的“潍县南京路”。镜头中,青石路面平整宽阔,布幌招展如林,人流摩肩接踵,推车挑担者与骑自行车者穿行其间,商铺山墙上的大幅广告画更透露出摩登气息。尤其是南头大街门上跨街的欧式拱门,上面镌刻的“表海雄风”四字是厉文礼亲自题署,既暗合“东莱表海”的古意,又昭示着主政者打造商业地标的雄心。
  中山路也是一路繁华,药铺、商店、书店、戏装绣品、古玩字画等店铺鳞次栉比,民众教育馆设有阅览室、还办理图书借阅事务。
  现代商业与市井生活,在影片中完美衔接。白浪河畔,新修建的自来水蓄水池边,身着棉衣的潍县居民接水挑水,谈笑风声。汽车站内,乘客有序排队上下车。而潍县沙滩大集更是有着“买潍县、卖潍县”的名头,每逢农历二、七日,白浪河畔便汇聚起“百货云集,商民辐辏”的盛景。影片以四组镜头多角度捕捉集市百态:布匹丝绸买卖兴隆,铁器农具叮当作响,马车满载货物,小吃摊贩吆喝不断,甚至可见算命先生摇铃招客。这种延续数百年的市集形态,与南坝崖街的现代商业街形成微妙对照,展现出潍县经济生态中传统与现代的并行不悖。
工业萌芽:从红炉作坊到“机制工厂”
  “二百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张布机”——勾勒出潍县手工业的繁盛图景。而《潍县大观》讲述的年代正是潍县工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影片的镜头则更多聚焦于现代工业的崛起:华丰机器厂机床轰鸣、信丰染印公司布匹出库、惠丰火柴厂女工操作熟练……记录了10多家重点企业的生产情况、厂房、厂名等,甚至以字幕标注工厂经理姓名、产品种类与生产流程。出现在影片中的这些企业,基本涵盖了潍县当时主要的工业企业,宛如一部动态的“实业名录”,不仅记录了民族资本在地方经济中的活跃,更折射出近代中国工业化的毛细血管如何在小城蔓延。
  影片并未回避社会矛盾的隐性存在。一组地主收租、农民交粮的镜头被悄然插入,佃户们肩挑手推、面色凝重,对农村生活的这一侧面反映与商业街的繁华景象形成刺眼反差。“无意间的真实”,恰是纪录片作为历史证据的独特价值——它既服务于主政者的宣传叙事,又因摄影机的客观性保留了时代的褶皱与裂痕。
文教剪影:新旧交织的文明图鉴
  作为一部全景式纪录片,《潍县大观》还摄录了系列镜头,比如,对文教领域进行了细腻呈现。十笏园的假山亭台间,政商名流漫步谈笑;玉清宫的香火缭绕中,善男信女虔诚跪拜。更具现代性意味的则是教育场景:县立中学的篮球场上,学生跃起投篮;文庙小学的课堂内,稚童摇头诵读;私立继志小学的滑梯旁,幼童嬉戏欢闹。这些画面构成一幅新旧文化共生的图景——儒学殿堂与西式学堂并立,传统雅集与体育竞技共存。
  影片结尾处,驻军操练的镜头与市井生活交替闪现,暗示着繁荣表象下的动荡伏笔。1935年的潍县尚沉浸于“黄金时代”的余晖中,无人预见三年后日军铁蹄踏进潍县城,更不知这座古城将在战火中经历怎样的沧桑巨变。
胶片余韵:历史档案的当代回响
  《潍县大观》虽为政治宣传、粉饰时局而生,却无意间成为后世研究20世纪初潍县社会生态的“动态县志”。
  作为中国早期城市纪录片的重要标本,《潍县大观》是山东现存最早的城镇纪录片,与《北平大观》《青岛大观》共同构成观察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独特窗口,遗憾的是《北平大观》《青岛大观》拷贝散佚,唯有《潍县大观》的拷贝在1948年潍县解放之时被发现,1982年底交由潍坊市档案馆悉心保存,成为全国罕见的珍贵影像档案。
  《潍县大观》的价值远不止于20世纪初地方影像的孤本存世,它是研究20世纪初城市发展与社会风貌的“活化石”,更在2011年“记忆潍坊”展览中重见天日,它让一座城市的记忆在光影的跳跃中获得永恒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