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8版:光影记录

09版:光影中的潍坊印记

12 13版:光影中的潍坊印记

14版:光影中的潍坊印记

15版:光影中的潍坊印记

16版:光影中的潍坊印记

回顾潍坊电影史话 难忘光影记忆与文化图谱

(2025年07月04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顾潍坊电影史话 难忘光影记忆与文化图谱


(2025-07-04) 稿件来源:潍坊晚报

  在中国电影的宏大叙事中,潍坊并未占据中心舞台。这座位于山东半岛中部的城市,既非早期电影传入的沿海口岸,也不是新中国电影工业布局的重点区域。然而,当我们拨开电影史的光晕,将目光投向潍坊这块银幕,会发现这里同样上演着丰富而独特的影像故事。潍坊的电影记忆,恰如那些被岁月染黄的老胶片,虽不耀眼夺目,却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记录着一座城市的精神脉动与文化变迁。

首映黑白无声电影
潍坊开启影像时代


  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火车进站》带来的震撼十年后,也就是1905年,是公认的中国电影诞生年。
  这年秋天,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丰泰照相馆,京剧老生谭鑫培在一块临时支起的白色幕布前耍了一段京剧《定军山》中的大刀花,此刻,“老黄忠”面对的不是戏迷票友而是摄影机,中国首部电影《定军山》诞生。12月28日,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把这部片子拿到北京前门大观楼放映,接连几天座无虚席,盛况空前。从此,银幕上有了中国人的影像,谭鑫培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演员。
  电影初入中国时,被称作“西洋影戏”,其传播速度并不快,从京沪等大城市传入潍坊是在上世纪初。
  梳理潍坊各地志书中的记载,潍坊地区电影放映始于1914年,此时距离潍县开埠、胶济铁路通车已过去了10年,潍县的工商经济进一步繁荣。经济的繁荣带来文化的发展,白浪河沙滩上有说书的、唱戏的、拉洋片的,还有放“土电影”的。所谓“土电影”是相对“西洋影戏”而言,放映者手摇机器,边摇边叫喊着招揽顾客;机器利用阳光的反射,映出一种简单的动画片,内容只几种杂技魔术,每次三四分钟,最长的10余分钟,相对于到戏院看戏,“土电影”价格低还新鲜,所以观众很多。
  1914年,潍县城(今潍城区)首次放映黑白无声电影,潍坊开启影像时代。此后放映电影的就多了起来。1918年,北洋军阀政府十五团三营在城隍庙戏楼放映反映欧洲大战的黑白无声电影;同年,昌乐城里三清殿门口,宗教人士放映了几次以风光、滑稽片为主的无声电影。1919年,外地马戏团在昌邑东隅蓝家胡同一小店内放映过滑稽无声电影,每场观众二三十人;同年,军阀某部还在昌邑城隍庙戏楼放映了一场反映欧洲大战情况的无声电影。《欧洲大战》当时流行甚广,安丘于1921年在县城硝市街放映,同期放映的还有《俄国革命》等。高密县于1925年首次在西关放映悼念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无声影片。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诸城、寿光等地也都放过电影,放映设备、影片内容大致相同,尽管当时的潍坊人看到的都是默片,也没有什么艺术特色、故事情节,但人们还是通过电影,从银幕上见到了一些生动逼真的人物、景物,感到新鲜,所以看电影的人较多。
  电影传入潍坊的20年间,也是潍县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观影场所不断增加,开始有了专业的影院,有了自己的片子——1935年拍摄的纪录片《潍县大观》,真实地纪录了当时潍县的旧城风貌和人们的生活习俗。
  20世纪70年代末起,潍坊的影视文学起步,本土创作电影崭露头角。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潍坊的作家将视角伸向广阔的农村,电影文学剧本《喜盈门》(1981)、《瓜熟蒂落》(1983)被搬上银幕,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图景;抗战题材的《神凤威龙》(1988)是一部潍坊非遗传承人的抗争史,同时展现了潍坊城市景象。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被张艺谋拍成《红高粱》(1988),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掀开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新篇章。牟家明的茂腔改编的电影《女人也是人》(1992)、《莫忘那段情》(1994)也都留下了时代的回响。

拍摄《南征北战》 潍坊作为取景地


  回顾百余年的电影历史,潍坊作为取景地,被记录进诸多影片中。
  《南征北战》(1952)是新中国第一部战争巨制,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成荫和上影导演汤晓丹联合执导,其恢弘的战争场面与真实的历史背景震撼了无数观众。这部影片曾到益都县(今青州市)、临朐县拍摄部分镜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潍坊作为取景地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1952年春夏之交,电影《南征北战》摄制组在青州火车站附近拍摄外景后,进驻临朐县西井村(今属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主要取景地在西井村北至龙门河大桥西一带,“摩天岭阻击战”“大沙河伏击”等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群众演员来自暖水河、瑞头、西井等周边村庄,主要扮演逃难的群众,或担架员、农民、小商贩等角色。
  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黎明的河边》(1958),由“昌邑荣誉市民”峻青编剧,陈戈执导,故事发生地在昌邑,拍摄地也在昌邑潍河边。
  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李俊担任总导演的电影《大决战2:淮海战役》(1991),多数战争场景是在潍坊潍北滩涂上拍摄完成的,还曾在昌邑姜泊村取景,村里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拍摄的照片。
  截至目前,到底有多少部电影在潍坊拍摄或取景并没有具体数字,但“齐鲁嗨拍”数据显示,潍坊以31处取景地在山东省位居第三,潍坊有得天独厚的外景地,就像一处“天然摄影棚”,吸引诸多影视剧组来潍拍摄。《西游记》《奋斗》《水浒传》《大掌门》《南来北往》《国色芳华》等剧都在潍坊取景,青州井塘古村、临朐黑松林景区,城区的十笏园、风筝广场等频频入镜,而坊茨小镇近几年更是吸引30余部影视剧来此取景。

讲潍坊故事 电影产业市场迸发新活力


  进入新世纪,潍坊出品的电影内容更加丰富。
  《王伯祥》(2015)以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为原型,生动再现了他“百姓为天、人民至上、务实苦干、鞠躬尽瘁”的精神,真实塑造了一个“活着的焦裕禄”。《终极胜利》(2016)讲述了奥运冠军李爱锐(英文名埃里克·利迪尔)在潍县集中营的生活。
  山东泰岳兄弟影视有限公司制作的“乡村振兴三部曲”在临朐、寒亭实景拍摄,潍坊籍演员沙学周、冷冬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幸福俏冤家》(2019)是由潍坊本土影视公司独立制作的第一部院线电影,被列入2017年山东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项目库重点项目,获山东省影视精品专项资金支持;《徐大胆回乡记》(2021)聚焦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讲述了扶贫干部扎根农村一线,招商引资建果品加工厂,发展电商,发动大学生回村创业等,带领老百姓致富的故事,被列入2018年山东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项目库重点项目;中国首部讲述海水稻故事的影片《海生稻香》(2022),讲了第一书记鲁小米为完成男友赵海生的梦想,成功将海水稻引进禹王村,在几百年的盐碱地里种出“金疙瘩”的故事,入围澳门国际电影节。
  年代儿童电影《小棉鞋》(2024),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北方某公社驻地为背景,以儿童的视角、以小见大的创意、三双小棉鞋为主线,串联集体记忆,向观众呈现出50多年前干部群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建设新中国的时代画面,引发共鸣。影片在坊子、诸城取景拍摄,编剧是潍坊剧作家王炜及其子赵景璐。
  潍坊影视行业迎来迅猛发展阶段,院线电影、电视剧、网络电影、网剧、微电影、微短剧、动画电影、短视频等拍摄从业者越来越多,截至2025年1月,潍坊拥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的影视传媒公司有118家,涌现出一大批编剧、导演、演员、制片人、影视剧摄影师、影视剧灯光师、影视剧美术师、影视剧服装化妆师、影视道具师、剧务(场务)人员。
  为进一步加强潍坊市影视从业者之间的协作与交流,促进各级政府、中国电影家协会、山东省电影家协会及其他省市影协的密切联系,整合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资源,引进影视文化名人与会员互动,吸引外地剧组到潍坊取景拍摄,带动潍坊的影视制作水平,提高潍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最终促进经济发展,潍坊市电影家协会将在2025年7月成立。
  潍坊电影市场在科技与文化的交融中迸发新活力,呈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春节档(8天),潍坊票房5778.42万元;2025年春节档,潍坊市总票房达6256.95万元,为近五年来票房最高,《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等影片的热映推动影院周边餐饮、购物消费激增,形成“观影经济”生态。

潍坊电影人留经典之作
编剧导演制片各有风采


  《桥》(1949)是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讲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工厂的工人们克服困难,按期完成制造桥梁的任务,使得大桥顺利通车。这部横空出世的作品,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多个“第一”,而《桥》的编剧于敏、导演王滨都是从潍坊走出去的电影人。
  王滨(1912—1960),出生于昌邑,是新中国电影事业奠基人。他执导的《桥》开创了新中国故事片摄制的篇章,且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塑造了中国工人阶级崇高形象;导演了第一部歌颂海军的影片《怒海轻骑》,第一部彩色神话影片《画中人》,执导的电影《白毛女》在1955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及第六届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于敏(1914—2014),出生于潍县,1947年从影,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从事剧本创作,1948年创作电影剧本《桥》,1949年完成《赵一曼》。20世纪80年代初,于敏与其他电影界领导一起创立中国电影金鸡奖,并作为评选核心人物连续参加了13届的评选。
  崔嵬(1912—1979),原名崔景文,出生于诸城,10岁时跟随家人到青岛,主演的《老兵新传》《红旗谱》是其电影艺术高峰,也是中国电影艺术史上的代表作;从演员转型导演,执导了《青春之歌》《小兵张嘎》等影片。同为诸城人的王愿坚(1929—1991),曾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他与陆柱国执笔改编的《闪闪的红星》(1974)是一部红色经典,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的艰苦环境中,少年潘冬子在党和前辈的教育、帮助下成长为革命小英雄的故事。王愿坚的小说《党费》被改编成电影《党的女儿》,主人公田玉梅从最初寻找党组织,到后来根据党的原则独立解决问题,完成了心灵蜕变。
  新生代的演员沙学周,是2016年休斯顿国际电影节最佳动作片《太极先锋》的主演、导演、制片人;因参演《老男孩》出道的于欣禾等都有不凡的表现。作为世界风筝都,潍坊风筝艺人第一次走上银幕是在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后,美国西雅图风筝协会邀请潍坊市风筝协会主席邹立桂和老艺人孙永春携风筝参加美国汤普森电影公司科教片《翼的探索》的拍摄。当年9月,中国风筝这场戏在广西桂林拍摄,“龙头蜈蚣”“苍鹰”“蝴蝶”等20余件风筝在空中构成一幅“百鸟朝凤图”。
  每一座城市的银幕都有其独特的放映轨迹,每一次地方性的光影呈现都是对主流电影史的必要补充。从《潍县大观》的纪实镜头到《小棉鞋》的集体记忆,从露天放映到数字院线,潍坊的光影史不事张扬却自有深度,以自己的方式,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独特的飞行轨迹,记录了技术的飞跃与产业的革新,更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文化自觉与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