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8版:光影记录

09版:光影中的潍坊印记

12 13版:光影中的潍坊印记

14版:光影中的潍坊印记

15版:光影中的潍坊印记

16版:光影中的潍坊印记

首家专业影院厂房改建

(2025年07月04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影院外景
  电影初传入潍坊时,片源、场次都十分有限,而且多是外地专业人士来放映,所以人们观影大都是露天。随着电影这一时尚之物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特别是有了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电影之后,潍坊的专业影院应运而生。
面粉厂停业改成电影院 首家专业影院门票1角
  据史料记载,中国人最早看电影大概是在1896年8月,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茶楼里。放电影不是专场,一般穿插在唱戏、杂耍等节目之间,说到底是“配菜”。在茶楼里看戏,看杂耍还行,嗑着瓜子,喝个大碗茶,顺带聊个天,但看电影不行,必须置身于黑暗之中才行。显然,茶楼、戏园已无法满足人们的观影需求,观影场所开始脱离出来。
  露天放映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新奇体验,但随着放映内容的增多,人们不再满足于露天观影,而企业也开始从电影中寻新商机、新机遇。
  1927年,潍县东关石家巷子的华东面粉厂,因经营萧条被迫停业,他们瞅准电影生财的门道,从青岛聘来放映师,租赁机器、影片,利用厂内发电设备和厂房来放电影,并改名为真光电影院,这标志着潍坊首家专业影院的诞生,彼时主要放映《孤儿救母》《无底洞》等无声影片,门票1角。
  1930年,潍县东关北巷子后苇湾南崖建席顶木板结构影剧院,由席棚子改成木板房,非常简陋,内设条凳,能容纳六七百人,因苇湾里芦苇丛生,夏天常是蛙声一片,故名天蟾舞台。其实,天蟾舞台也是以唱京剧为主,从青岛招来影商,放映《火烧红莲寺》《火烧百花台》《空谷兰》等中外无声影片。每至傍晚,发电机轰隆隆响,观众蜂拥而至,1932年6月,大雨灌满了后苇湾,天蟾舞台因此倒闭,一些流动的放映场应运而生,如潍县城里曹家巷的郭家马号、胡家牌坊街的武衙门,都放映过无声电影。
  1930年,苇湾西北角有铁匠王五搭起的长乐戏院也放映电影,可容400余人。这些影剧院相继建成,放映设备从手摇放映机逐步升级至35毫米放映机。1939年,潍县廿里堡英美烟公司职员李宗起,租用永乐戏院放映电影,改名皇宫电影院。
兴亚剧场始播有声电影 后更名光华电影院
  技术进步,推动着电影的发展。1929年美国有声片输入到中国,1931年3月,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在上海公映。《歌女红牡丹》采用蜡盘发音的方法,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胡蝶主演,明星公司拍摄。
  1938年,日军侵占潍县,日本人高逢和朝鲜人金村、丹三投资购买放映设备,于1939年将位于潍县南坝崖的中华戏院改为兴亚剧场,建筑为砖石结构,观众厅装有消音板,设连椅,可容观众千人,是当时一般县城中第一流的影剧院。在日本人监管下,金村具体经营,于1940年底开始,用35毫米放映机放有声电影《千里送京娘》《灵与肉》《十三妹》《秋海棠》《木兰从军》等有声电影。1945年抗战结束,国民党地方政府接管兴亚剧场,更名光华电影院,先后放映过《秋海棠》《球王战史》《侦探之花》等,票价法币200元。潍县解放前夕,光华电影院被国民党军队拆除。
  新中国成立前,除了潍县的电影院外,1948年8月,益都县东关人钟少卿、青岛人韩冷寒从青岛携带日本产罗拉35毫米提包机回到益都,在耶稣教堂放映,内有靠背连椅,可容纳300余人。
新华影剧院能容五百人 曾是全市第一大建筑
  1948年12月,潍坊特别市在城里胡家牌坊街原民众教育馆旧址,办起了能容500人的新华电影院,1949年1月开业,首映苏联故事片《冰上大战》,相继放映《赵一曼》《中华儿女》等富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同年,迁至文庙旧址席棚内放映。
  新中国成立后,潍坊电影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1950年,昌潍专署投资20亿元(拨100万公斤杂粮折款),在文庙旧址建成新华影剧院,设1380个座席,于1951年1月1日开业,首映国产故事片《我这一辈子》。新华影剧院的建筑规模,放映设置均超过光华电影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第一大建筑。由田华主演的《白毛女》在潍坊上映时,影院门口已停止售票,观众不得不搬到中苏友协的大院内买票,排起的长队有数处拐弯,许多单位还派出代表团购,8分到1毛5分钱的影票使得老百姓都有机会坐到影院享受。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益都、昌邑、临朐都建起了电影院。
  1977年,位于潍坊市城区和平路中段(今百货大楼对面的和平广场处)的潍坊影院建成,放映厅呈封闭式,可容观众1400人,并有休息室、会客厅和水暖、通风设备,装有国产东风牌35毫米座机,上座率居全省同类型影院之首。
  1979年7月,潍坊华丰机器厂礼堂、潍坊军分区礼堂、潍坊市府礼堂(原潍坊地区行署礼堂)对外开放。潍坊华丰机器厂礼堂造型美观,设备优良,呈剧院形式,设座席1400个,长年放映电影。潍坊军分区礼堂设座席1400个,以放电影为主。造型壮观,气势雄伟,装有松花江牌5501型35厘米放映机,设座席1430个。
  至20世纪70年代末,潍坊各县市区都有了自己的影院,诸城、高密还不止一处。
市场化转型浪潮来临 电影院呈多元化发展
  20世纪80年代,潍坊电影市场迎来市场化浪潮。
  1981年,电影《喜盈门》开始发行,成为现象级影片。1988年,获国际大奖的影片《红高粱》的发行首次实行“单片超收有奖”的办法,调动各影院的积极性,22家城市影院超额完成预定指标,首轮放映收入37万元。
  影院建设亦呈现多元化。文化礼堂装有松花江牌5501放映机,除偶尔用于会议外,基本对外放映。和平剧场最初以演戏为主,1983年起对外放映电影。工人剧院,原址位于今潍城区青年路与民生街交叉口东南角,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1980人。剧院设计新颖、规模宏大、设备齐全、装潢考究,配有天津产东风牌座机,1980年2月1日对外开放,首映电影《红牡丹》。
  东风东街四平路与潍州路段路北的人民剧院1955年对外开放,一直以艺术剧团演出为主,1980年增添电影放映机房,开始放电影。1981年在城区胜利支路建简易式东风影院,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外观端庄朴素,放映厅单层,观众厅宽敞舒适,内无楼座,设座席1430个,装有天津产东风牌35厘米固定式座机,可放映立体电影,1982年元旦开业。潍坊市(县级)电影公司于1980年在坊子六马路东段建成露天影院,1982年在原址建成坊子影院,同年12月27日开业。该院设备简易,观众厅设座席1200个,装用旧松花江牌放映机。1984年1月,该影院属坊子区。
引进杜比环绕声 全市影厅440余个
  1998年,文华影剧院开业,引入杜比环绕6声道数码立体声系统(简称杜比环绕声),标志着潍坊影院迈入现代化阶段。
  20多年前,中天电影城是城区电影市场的领头羊,它是潍坊市电影放映公司投资140万元对办公楼进行改造后打造的,2001年4月15日开业,是山东首家电影超市,2002年院线制改革后加入山东奥卡新世纪院线,成为潍坊首家加入院线的多厅影院。
  潍坊的电影产业在技术革新与文化传承中寻找平衡,截至目前,全市影院数量突破70家,影厅达到440余个,激光放映3D、4D乃至沉浸式影厅遍地开花,为市民打造了家门口的视听盛宴。